L-丝氨酸及褪黑素抗牛源A型多杀性巴氏杆菌感染的机制

来源 :西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yao2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多杀性巴氏杆菌(Pasteurella multocida)是一种革兰阴性病原菌,根据荚膜抗原不同可分为A、B、D、E和F 5种荚膜血清型,可导致多种家禽、家畜、甚至是人类患病。在牛群中,A型多杀性巴氏杆菌主要导致呼吸系统疾病,引起牛肺炎,给养牛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目前,针对牛多杀性巴氏杆菌病的防治方法主要是疫苗和抗生素,但国内只有针对牛出血性败血症的B型疫苗,尚无针对A型的有效疫苗,且不同血清型间疫苗交叉保护作用较低。此外,抗生素治疗导致耐药、环境污染等问题,这也给该病的防治带来了较大挑战。因此,研发更安全有效的化合物对防治P.multocida感染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本课题组前期研究发现,牛源A型多杀性巴氏杆菌Pm CQ2感染后,经RNA-seq分析,小鼠肺组织中大量差异表达基因富集在丝氨酸和色氨酸等氨基酸代谢相关通路上;且感染前后小鼠肺组织中游离氨基酸含量发生显著变化。外源丝氨酸能够降低Pm CQ2感染后小鼠肺组织及巨噬细胞中炎性细胞因子的分泌,但对Pm CQ2没有直接的抑制作用,提示丝氨酸可能是通过影响宿主免疫反应从而抵抗Pm CQ2感染,但具体机制仍不清楚。此外,Pm CQ2感染后色氨酸代谢通路显著性富集,尤其是其下游代谢产物-褪黑素代谢途径重塑,包括褪黑素代谢相关酶显著上调,肺组织和血清中褪黑素含量降低,提示褪黑素在Pm CQ2感染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因此本研究主要探究L-丝氨酸及色氨酸代谢产物-褪黑素在Pm CQ2感染过程中的具体作用及其机制。主要结果如下:1.L-丝氨酸通过调节巨噬细胞和/或中性粒细胞介导的炎症以抵抗多杀性巴氏杆菌感染补充2 mg/kg外源L-丝氨酸可以显著提高小鼠的存活率,减少Pm CQ2在小鼠肺部的定殖量,并降低Pm CQ2感染期间小鼠肺组织病变及炎症反应。小鼠肺组织转录组学测序分析结果提示,巨噬细胞是Pm CQ2感染后富集最为显著的免疫细胞。通过氯磷酸盐脂质体清除小鼠肺泡巨噬细胞后,发现L-丝氨酸的抗炎作用受到抑制,但并未完全被抑制,同时中性粒细胞代偿性增加了。随后,利用抗Ly6G的单克隆抗体清除中性粒细胞,结果与清除巨噬细胞一致,L-丝氨酸的抗炎作用受到部分抑制,而巨噬细胞代偿性增加。同时清除肺泡巨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后,免疫组化和ELISA实验结果显示L-丝氨酸抗Pm CQ2感染诱导的过度炎症的作用完全消除,以上结果表明L-丝氨酸可抑制巨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介导的炎症反应。2.L-丝氨酸重编程巨噬细胞转录和代谢抑制巨噬细胞向促炎M1型极化为探究L-丝氨酸对Pm CQ2诱导的巨噬细胞炎症的抑制机制,本研究进行了细胞功能分析。体外研究发现,添加10 m M L-丝氨酸不影响巨噬细胞的细胞活性和NO的产生,但显著抑制Pm CQ2(MOI=1)感染和经典的LPS+IFN-γ(1μg/m L+20ng/m L)激活的巨噬细胞中炎症细胞因子的分泌(IL-1β、TNF-α、IFN-γ和IL-17)。通过Western blot进一步分析L-丝氨酸作用的具体信号通路,结果发现L-丝氨酸显著抑制炎性小体NALP1、AIM2、NLRP3(Caspase-1)和NLRC4的激活以及HIF-1α的表达。巨噬细胞转录组学测序结果发现L-丝氨酸重编程巨噬细胞的转录,显著差异基因主要涉及物质的生物合成和代谢(氨基酸)。RT-PCR验证结果与转录组测序结果一致,表明L-丝氨酸可能主要影响巨噬细胞的代谢过程。随后进行了巨噬细胞的代谢组学检测分析,结果发现L-丝氨酸处理后导致大量差异代谢物,包括较低水平的葡萄糖、异麦芽糖、乳糖、纤维二糖和果糖等。KEGG功能富集分析结果显示L-丝氨酸主要影响炎性巨噬细胞半乳糖、淀粉-蔗糖和果糖-甘露糖代谢。细胞能量代谢检测进一步发现10 m M L-丝氨酸显著抑制巨噬细胞的糖酵解过程,而对其氧化磷酸化水平几乎没有影响。这一结果表明10 m M L-丝氨酸通过抑制巨噬细胞的糖酵解过程抑制其向M1型极化。3.色氨酸代谢产物-褪黑素抗多杀性巴氏杆菌感染为了探究色氨酸代谢产物-褪黑素在Pm CQ2感染中的作用,在本研究中,首先探索了褪黑素的预防作用。通过腹腔注射方式连续6天或7天外源补充褪黑素(30 mg/kg、60 mg/kg和120 mg/kg),然后通过腹腔接种Pm CQ2(2.2×10~5 CFU)。紧接着探索了褪黑素的治疗作用,先用2.2×10~5 CFU的Pm CQ2腹腔感染小鼠,再分别用30 mg/kg、60 mg/kg和120 mg/kg的褪黑素经腹腔注射4次(第1次为感染后30 min,之后每隔6 h注射1次,共注射3次)。结果发现补充外源褪黑素(30 mg/kg、60 mg/kg和120 mg/kg)显著提高Pm CQ2感染后小鼠的存活率,降低小鼠肺部细菌定殖量,减少小鼠肺组织和血清中促炎细胞因子的含量,且预防和治疗结合抗感染效果更好。4.色氨酸代谢产物-褪黑素靶向革兰阴性菌Ⅱ型柠檬酸合酶抑制病原菌本研究进一步发现,褪黑素可以直接抑制Pm CQ2生长,且具有广谱抑菌作用。转录组测序及分析结果发现差异表达基因主要富集在膜转运和糖代谢相关通路上。此外,褪黑素可增加细菌细胞膜通透性,导致蛋白质和糖类等大分子物质泄漏。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结果进一步发现褪黑素导致细菌细胞膜出现褶皱、凹陷、孔洞和空化,表明褪黑素能破坏细菌细胞膜完整性。代谢组学分析结果表明大量差异代谢物主要富集在三羧酸循环通路中,且褪黑素处理后乙酰辅酶A和丙酮酸这两个上游底物上调,而柠檬酸这一下游产物反而下调。进一步实验发现褪黑素抑制这一过程中的关键酶-柠檬酸合酶的活性。然后,构建柠檬酸合酶(glt A)基因缺失株(MG1655Δglt A)和回补株(MG1655Δglt A/Pglt A),再次进行体外抑菌实验,发现与野生株和回补株相比,褪黑素不影响缺失株MG1655Δglt A细胞膜的通透性,表明褪黑素通过抑制柠檬酸合酶活性减少柠檬酸的含量,进而影响细菌的生长繁殖。为探究褪黑素具体如何影响柠檬酸合酶,本研究利用原核表达系统表达纯化了Ⅱ型柠檬酸合酶,通过表面等离子共振分析(LSPR)发现,与II型柠檬酸合酶已知的抑制剂NADH相比(结合能:1.77×10-4 mol/L),褪黑素与II型柠檬酸合酶(阴性菌)具有更高的亲和力(结合能:7.62×10-5 mol/L),而与I型柠檬酸合酶(商业化产品作为对照)几乎不结合。同源建模和计算机分子对接分析发现褪黑素与II型柠檬酸合酶的N361、L301、M302和H265这四个氨基酸残基形成疏水作用,并与D363、R300、P263和R307形成氢键;其中,R300、D363和H265作用力较其他几个更强,且R300>D363>H265。因此,对这三个位点进行点突变,并表达纯化了突变体CS(R300A)、CS(R300A、D363A)和CS(R300A、D363A、H265A)。最后LSPR分析发现这三个突变体与褪黑素的亲和力显著下调,分别为1.83×10-4、2.65×10-4和2.83×10-4 mol/L,表明褪黑素直接靶向革兰阴性菌II型柠檬酸合酶的R300、D363和H265位点,且R300位点可能起主要作用。上述结果表明L-丝氨酸通过重编程细胞转录和代谢调控巨噬细胞极化状态来抑制Pm CQ2诱导的过度炎症,为预防病原菌感染提供了新的营养策略;色氨酸代谢产物-褪黑素通过靶向革兰阴性菌II型柠檬酸合酶R300位点来抑制其酶活,降低柠檬酸合成从而影响细菌的的生长,为细菌感染性疾病防控及抗菌新药研发提供了新的作用靶点及研究思路。
其他文献
翻译后修饰极大地丰富了细胞内蛋白质的功能多样性,对细胞正常生长和正确执行功能至关重要。泛素化作为翻译后修饰中较为独特的一种,包含单泛素与多种泛素链同底物的可逆共价连接。泛素是一种由76个氨基酸组成的小分子蛋白,在一系列酶的催化下,它羧基端的甘氨酸与底物赖氨酸侧链的氨基通过异肽键共价连接。泛素化过程通常需要泛素激活酶E1、泛素结合酶E2和泛素连接酶E3这3种酶的级联作用。目前已知人类基因组编码有两个
学位
超重和肥胖人数的迅速增长已经成为21世纪公共健康的最大威胁之一。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报道,全球范围内现有22亿超重和肥胖的成年人,占比高达40%(WHO,2021a,2021b)。中国的超重和肥胖群体数量也正以全球最快的速度增加,据柳叶刀调查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中国肥胖人口已增长至8960万,超过美国位居世界首位(Collaboration,2016)。超重和肥胖率的增加给公众健康带来了巨大的压
学位
目的:对揿针防治骨折术后恶心呕吐(PONV)的临床研究进行分析。方法:选取本院2019年9月至2020年10月收治的100例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的治疗方法将患者进行分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和观察组(采用常规治疗+揿针),各50例。结果:观察组患者疾病状态及心理状况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骨折术后恶心呕吐患者应用揿针治疗,可以很大程度上缓解患者疾病状态,
期刊
镉(Cd)是对水生生物最具毒性的重金属之一。由于冶炼快速发展、矿物过量燃烧、农药广泛使用、矿山废物意外排放以及岩石自然风化等各种人为或自然因素的影响,水生态系统持续受到Cd污染。Cd污染会对鱼类等水生生物的适应能力和生存产生负面影响。重金属暴露对水生生物的毒性始于重金属累积。然而,Cd对鱼类的致死毒性与其在鱼体的累积量的关系尚存在较多争议。分析文献发现,已有的研究存在以下不足:1)未能给出确切的组
学位
双生病毒是一类在全球范围广泛发生的单链环状DNA病毒,可侵染多种经济作物并造成严重损失。双生病毒基因组共编码6-8个蛋白,分别参与病毒基因组DNA复制、转录、组装、移动和介体昆虫传播等过程,其中,在双生病毒科(Geminiviridae)中,只有菜豆金色花叶病毒属(Begomovirus)、曲顶病毒属(Curtovirus)、芜菁曲顶病毒属(Turncurtovirus)和番茄伪曲顶病毒属(Top
学位
二斑叶螨(Tetranychus urticae)是一种重要的农林业害螨,化学防治仍是对其防控的最有效手段。农药长久且不合理、不科学的使用,加上二斑叶螨具有世代历期短,繁殖能力强等生理特性,造成其抗药性问题比其他农业害虫更显突出,目前能够高效控螨的农药资源已越来越少。乙唑螨腈(cyetpyrafen)是我国自主研发并于2017年正式上市的丙烯腈类新型杀螨剂,其作用位点为线粒体复合物Ⅱ(Mitoch
学位
抗生素抗性基因(antibiotic resistance genes,ARGs)在环境中快速传播及其对人类健康构成的潜在威胁已引起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抗生素在畜禽养殖业中的滥用使得畜禽粪便成为耐药菌、ARGs和可移动遗传元件(mobile genetic elements,MGEs)的储存库。施用粪肥替代化肥并提升土壤肥力是农业生产的重要措施,但也有可能导致粪肥中携带的ARGs在土壤中传播。四川
学位
本论文研究有限群的数量性质与群结构的关系,主要研究了两方面的问题:一是有限群的不可约特征标的平均余维数对有限群结构的影响,讨论了不可约特征标的平均余维数与群的可解性、超可解性、幂零性之间的关系;二是研究单群的素图不连通性质对单群的唯一决定性,对散在单群、K3-单群、交错群讨论它们在素图不连通时能否由其阶唯一决定问题.全文共分为六章.第1章介绍本文的研究背景和主要结果.第2章介绍本文需要用到的一些重
学位
柑橘主要通过嫁接进行繁殖。嫁接将来自不同遗传背景的材料组合成新的植株,砧木和接穗之间相互作用决定着柑橘的园艺性状和抗性。利用砧穗互作能够使树体矮化、缩短童期、提高果实产量和品质,增强植株对生物和非生物胁迫的抗性。目前关于砧穗互作的机理研究主要集中在生理生化水平、营养吸收转运、信号传导、基因的差异表达以及砧穗之间遗传物质(m RNA、mi RNA和si RNA)的交流。已有研究指出,柑橘砧穗互作会影
学位
设群G是一个有限群.若群G的所有不可约特征标都可由其正规子群的线性特征标诱导,则称群G是正规单项群.本文主要研究极大类p群的不可约特征标维数,特别是正规单项极大类p群的不可约特征标维数.本文的主要结论出现在第三章和第四章.在第三章中,本文主要考虑极大类p群.首先从不可约特征标拟核的角度给出有限p群为极大类p群的一个充分必要条件.令G是pn阶的有限p群.则G是极大类p群当且仅当G恰有n-1个不同阶的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