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以耐盐碱水稻品种东稻4号为材料,采用田间长期定位施肥试验和实验室分析的方法,研究了苏打盐碱地稻田不同施肥措施及孕穗期进行微量元素调控对稻谷品质的影响。为盐碱地水稻合理施肥以获得优质的稻米提供科学依据,同时还对各品质中的性状指标关系进行相关性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化肥处理下稻米糙米率、精米率、整精米率均较不施肥处理有所提高,其中氮磷钾配施(NPK)处理显著提高稻米加工品质,糙米率82.0%、精米率69.9%、整精米率67.9%。在施氮水平固定下,氮磷(NP)、氮钾(NK)、NPK处理均降低稻米垩白度和垩白粒率,垩白度、垩白粒率下降最大幅度分别为25.3%、13.6%;并改善稻米粒型,提高稻米外观品质,同时降低稻米直链淀粉含量,使胶稠度增加,改善稻米蒸煮食味品质。单施氮、磷、钾肥对稻米RVA谱特征值都有一定影响,单施氮肥消减值653 cP最大,劣化稻米品质;NPK配施处理稻米的蛋白质含量均高于氮、磷、钾肥单施,随着磷钾肥的施用稻米营养及蒸煮食味品质显著改善。NPK处理稻米蛋白质含量为7.49%,直链淀粉含量为15.1%,食味值达73.5。化肥处理下稻米中Ca2+含量均有提高,NPK处理稻米镁钾比(Mg/K)0.29最大。综合分析,NPK配施优于其他化肥施用处理。2.氮磷钾配施(NPK)、有机肥(M)、有机肥配施氮磷钾(MNPK)、秸秆还田配施氮磷钾(RNPK)处理均较不施肥对照(CK)提高稻米糙米率、精米率和整精米率,提升幅度分别为2.0%5.0%、1.0%3.4%、1.8%4.1%,一定程度改善了稻米加工品质;NPK与M处理提高了稻米外观品质,MNPK与RNPK处理使稻米外观品质有所降低;NPK配施可以提高稻米蛋白含量、含水量和稻米食味性,RVA谱特征值中峰值黏度2601 cP、热浆黏度1784 cP、糊化温度70.2℃、崩解值817 cP、消减值90 cP最优,是苏打盐碱地种稻初期最佳的施肥措施,MNPK和RNPK处理虽然改善了稻米加工和营养品质,但降低了稻米外观品质及食味性。因此,盐碱地稻田短期内不能依靠通过有机培肥来实现稻米品质提升,化肥合理配施应是盐碱地种稻初级阶段的重要培肥措施,盐碱地有机培肥和稻米品质提升是一个长期过程,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3.在水稻孕穗期施用叶面肥可提高稻米加工品质。微生物叶面肥(TE)处理较CK稻米垩白度、垩白粒率分别增加13.8%、20%;直链淀粉含量降低30.1%,胶稠度变长6.3%,蛋白质含量增加23.8%,峰值黏度及崩解值变大,消减值变小使蒸煮食味性提高。镁素叶面肥(MG)的施用影响稻米钙元素的积累。TE-MG处理较CK相比,直链淀粉升高7.2%,峰值黏度、热浆黏度、崩解值分别下降149 cP、66 cP、83 cP,使稻米蒸煮食味性下降。MG处理稻米Mg2+(394.0 mg/kg)、K+(1459.3 mg/kg)含量优于铜锌叶面肥(TX)处理,但Mg/K却低于后者。根据品质性状的综合表现,欲提高稻米品种食味,重视低直链淀粉含量与低蛋白质含量是必要的,但还必须兼顾其他品质指标。综合分析,对稻米品质影响TX>MG>TE>TE-TX>TE-MG。4.苏打盐碱地稻田不同施肥措施及孕穗期进行叶面肥调控,稻米加工品质性状间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关系;外观品质性状中垩白度与垩白粒率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粒型与稻米垩白相关性不大。不同施肥措施下,稻米垩白度与加工品质性状间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垩白粒率与加工品质性状间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微量元素调控下,稻米加工品质与外观品质性状间相关性不显著。稻米食味品质与营养品质性状间、Mg/K与RVA谱特征值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但通过在孕穗期喷施叶面肥进行调控的处理,与种稻初期进行不同施肥措施的处理存在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