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流脉冲离子束辐照金属钨热-力耦合效应及残余应力形成机制研究

来源 :大连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ennkyoumus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强流脉冲离子束(HIPIB)辐照作为高功率载能束加工新技术,产生的非平衡热学和力学效应可造成零件表面完整性的显著变化,其中,表面残余应力被广泛认为是决定零件抗疲劳性能重要的加工表面完整性参数。然而,高功率载能束辐照过程中的工艺参数、零件材料与几何结构等因素共同作用下,表面残余应力变化规律复杂,用试错法进行辐照参数选择,零件性能改善与预测受限。因此,亟待探明HIPIB辐照热-力耦合效应对加工表面残余应力的影响机制,为基于知识的载能束辐照工艺优化提供理论依据。本文以聚变堆用金属W为研究对象,利用加工过程印记(Process signature)研究方法,即厘清工艺过程对表面完整性作用的物理机制、旨在建立考虑工艺的影响又不依赖具体工艺参数的温度场和应力场等材料加工载荷与表面完整性的定量关联,开展了HIPIB辐照加工金属W的实验与数值模拟研究,掌握了 HIPIB能量密度、脉冲宽度等辐照参数对金属W温度场与耦合应力场的作用规律,揭示了金属W表面残余应力形成机制,解释了 HIPIB辐照参数变化造成表面残余应力分布规律不同的原因,探讨了建立不依赖辐照参数的关于表面残余应力的载能束加工过程印记特征关系,为高功率载能束加工工艺优化提供可行的原理。主要研究结果包括:(1)研究了 HIPIB辐照束斑能量空间分布的红外热成像方法,开展了 HIPIB输出特性优化实验,获得的离子束能量密度波动约12%,稳定性显著优于常规HIPIB设备高达~50%的波动。在此基础上对金属W进行了能量密度2.1 J/cm2、4.2 J/cm2室温辐照,以及4.2 J/cm2下200℃和600℃预热辐照等实验研究。各辐照参数下,金属W均保留了辐照前的体心立方相结构。室温辐照金属W表面出现网状微裂纹、深度约20-30 μm,预热辐照金属W表面微裂纹密度减少,深度减小至10-15 μm。能量密度2.1 J/cm2和4.2 J/cm2辐照金属W表层残余应力呈现拉应力状态,具有随深度“先增加后降低”分布趋势,外表面残余应力约860-960 MPa,应力峰值出现在3 μm亚表面,约1300-1400MPa,而预热辐照试样的外表面残余拉应力降低至550-650 MPa。实验结果表明,不同HIPIB辐照参数可导致金属W表面残余应力幅值及其分布特征的显著变化。(2)大范围选择能量密度0.5-4.2 J/cm2和脉冲宽度70 ns、7 μs及70 μs辐照参数,利用实验验证的HIPIB辐照金属W热-力耦合模型计算分析了不同程度热-力耦合效应下的金属W温度场和应力场演变规律。相同70ns脉冲宽度下,增加辐照能量密度造成了更显著的热效应,获得更高的表面温度及温度梯度,4.2 J/cm2辐照表面最大温度4988 K,是唯一超过金属W熔点3683 K的辐照条件,0.5 J/cm2辐照表面最大温度1007 K,低于金属W的再结晶温度1473 K;4.2 J/cm2能量密度下,长脉冲的辐照功率降低,表面最大温度及温度梯度均较低,但脉冲时间内的热扩散深度增加。短脉冲70 ns能量密度1.07-4.2 J/cm2辐照金属W表层在加热和冷却阶段均发生了塑性变形;较低能量密度0.5 J/cm2和长脉冲7 μs辐照金属W表层仅在加热阶段发生塑性变形;70 μs辐照只有弹性变形,冷却后完全回复而无残余应力形成。高、低能量/功率参数辐照金属W产生了两类应力-深度分布特征:0.5-1.07 J/cm2和7 μs辐照形成的残余应力随深度单调减小;2.1-4.2 J/cm2的残余应力随深度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相应的残余应力峰值处于亚表面。(3)研究了 HIPIB辐照金属W温度场-应力场的弹塑性应变变化规律,及其对残余应力的影响,揭示了残余应力的形成机制。金属W表层各深度塑性应变的临界应力和温度分别处于810-947 MPa和580-640 K范围。不同辐照参数下塑性变形区内的残余弹性应变随残余塑性应变增加均线性增长,且直线斜率依赖辐照参数略有变化、但截距显著变化。残余应力随残余塑性应变增加也有相同的依赖工艺参数变化的线性关系,而残余应力随残余弹性应变具有不依赖工艺参数的单调增加的线性关系。因此,HIPIB辐照金属W表层不均匀塑性应变产生的残余弹性应变,是残余应力形成的主要机制,特别是较高能量密度HIPIB辐照金属W表面在冷却阶段也产生了塑性变形,且与加热阶段应变方向相反,当反向应变量较大时导致表面残余弹塑性应变低于亚表面,解释了较高能量密度辐照残余应力峰值处于亚表面的现象;此外,建立了残余应力零点位置与塑性应变深度及梯度的对应关系。以上机制也澄清了磨削、感应加热等工艺建立的温度梯度与残余应力、温度场参数(?)与残余应力零点位置等对应关系均不适用于更大温度梯度的载能束工艺的原因。(4)考虑不同HIPIB辐照参数下残余塑性应变与弹性应变对残余应力的不同作用规律,采用热力学描述了残余应力形成过程,分析塑性变形过程的能量耗散行为,建立以能量转化与耗散规律描述残余应力形成的加工过程印记关系。HIPIB外部热能输入转变为内部热能和弹塑性应变能,其中塑性应变能βEML,p(β>0.9)主要耗散为二次热能,对最大热能产生贡献,剩余塑性应变能转变为存储弹性应变能,导致残余应力的形成。HIPIB能量密度、脉冲宽度、预热温度等不同参数下存在不同的塑性应变能耗散过程,解释了残余塑性应变与弹性应变对残余应力影响不同的原因。在此基础上,进行了 HIPIB辐照金属W加工过程印记灵敏度定量分析,以最大灵敏度确定了特征材料加工载荷——存储弹性应变能及其与残余应力的加工过程印记特征关系,并由4.2 J/cm2下辐照200-800℃预热金属W的数值模拟及实验结果分析,进一步验证了该特征关系的普适性。这种考虑了辐照工艺过程影响但又不依赖具体工艺参数的加工过程印记关系,适用于所有高功率载能束工艺,为依据性能要求优化载能束工艺参数提供了基于知识的解决路径。
其他文献
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Carbon Fiber Reinforced Polymer/Plastic,CFRP)和钛合金(Titanium alloy,简称Ti)叠层结构因其同时具有两种材料优异的物理/机械性能,在现代飞机中央翼盒、机翼等结构中受到广泛应用。Ti/CFRP结构零部件在装配时需要加工大量高精度的连接孔,从而保证两种材料的良好连接。然而,组成叠层结构的两种材料均为难加工材料,且其材料属性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广泛普及,社交媒体逐渐成为人们日常交流的重要媒介,基于社交媒体的心理健康和人格预测研究备受关注,用以改善面向社交媒体用户的社交服务体验。在现代社会中,心理健康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话题之一,而抑郁症被心理学界公认为是造成全球健康疾病的首要因素,其影响在青少年中尤为明显,抑郁症往往会导致严重的自我感知障碍,甚至产生自杀的念头,在最坏的情况下会直接导致人们的自杀,然而,许多国家在抑郁
由于现代生产过程和设备逐渐呈现出大型化、复杂化等特点,使得故障发生的概率大大增加,不仅给生产的持续性和设备的安全性带来较大隐患,甚至会出现环境污染和人员伤亡等严重后果。因此,故障检测和诊断技术对保障生产过程和设备的稳定运行尤为重要。此外,随着集散控制系统和计算机技术的进步,过程数据也变得空前的丰富且容易获取。在此背景下,数据驱动方法获得了迅速地发展和应用,其中多元统计分析方法能够利用变量投影策略获
芳基恶唑烷酮是一类具有生物活性的氮杂环化合物,已经被广泛的应用于医药、农药和除草等多个领域。同时,芳基恶唑烷酮也是一类重要的有机合成中间体,在天然产物全合成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芳基恶唑烷酮的传统合成方法大多使用剧毒的光气或光气衍生的异氰酸酯作为原料,反应过程严重污染环境,且反应条件十分苛刻。在众多新的合成方法中,以二氧化碳、环氧化合物和苯胺为原料合成芳基恶唑烷酮的方法备受关注。该方法主要分为两
二维金属硫化物半导体材料因其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及可调控的电学特性,在气敏传感领域展现出应用潜力,成为目前该领域研究的新型优势材料。金属硫化物气体传感器虽然克服了传统金属氧化物气体传感器工作温度较高的问题,仍存在着响应/恢复速率慢,难以实现室温环境检测问题。因此,本论文以n型金属硫化物SnS2为研究主体,以光辐射代替传统的热激发模式,解决SnS2敏感材料难以实现室温检测气体的问题;探究了光辐射对p型
煤炭在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中长期占据主导地位,其高效清洁利用对保障我国能源安全、解决现有环境问题至关重要。煤的结构决定反应性,深层次地认识煤中有机质的结构特征对开发清洁高效的煤转化工艺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经过多年的不懈探索,科研工作者积累了大量煤结构的研究方法,然而受限于煤结构的复杂性以及实验条件、仪器设备的分析能力和基础理论等方面因素,各类方法均具有不同程度的局限性,先前的研究也还尚未准确
葱硝膏外敷治疗癃闭河南鹤壁矿务局职工总院(456650)王云南,薛红记癃闭是以排尿困难,甚则尿闭不通为主的疾患。包括现代医学各种原因引起的尿潴留及肾功衰竭所引起的少尿无尿症。临床上多采用导尿,应用利尿剂、中药汤剂内服等,中药外用较少。笔者近几年试用葱...
期刊
石墨相氮化碳(g-C3N4)因廉价易得、结构稳定、具有可见光响应等优点在光催化领域备受关注,但是受g-C3N4光生电荷迁移率低、电子和空穴之间存在强库伦作用、表面缺乏必要的活性位点等因素的影响,g-C3N4仍然存在电荷分离效率低和表面反应速率慢的不足,导致其光催化活性较差。针对上述问题,本研究通过构建晶态g-C3N4异相结、在g-C3N4上修饰电子受体捕获光生电子、制造纳米尖端曲率电场等策略提高光
纳滤作为一种重要的膜分离技术,可有效截留分子量大于300 Da的有机分子、多价无机离子,在饮用水和污水处理、工业废水处理、海水和苦咸水淡化等方面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然而,纳滤膜的渗透性和选择性(截留性能)之间存在着矛盾,即渗透性增加则选择性下降,反之亦然,这不利于同时获得高的水渗透和物质截留。此外,当前的纳滤膜对单价离子的截留率也相对较低,一般低于60%。因此,开发新型、高通量和高截留的纳滤膜以及
血液净化技术是一种利用膜分离或吸附分离原理清除病人血液中内源性、外源性毒素的治疗技术,在肝衰、肾衰、脓毒血症等危重病症的治疗中发挥关键作用。相对于水溶性小分子毒素,中大分子蛋白类血液毒素的有效清除是目前本领域的技术难点。基于固定化抗体为配基的免疫亲和吸附技术能够在复杂的血液体系中高特异性识别和清除特定蛋白毒素,具有安全、高效的特点,是新一代特异性血液净化材料的发展方向。本论文针对导致终末期肾病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