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酸盐岩热储隐伏型中低温热水的成因与水—岩相互作用研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zd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地热以其资源丰富、污染小、运营成本低等优势,正成为受人们青睐的一种新能源,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长期以来,我国的地热研究及开发主要集中在具有地表热显示的中、高温地热田,中低温隐伏型地热资源未受到足够重视。随着传统能源日益短缺及对清洁能源需求量的增大,隐伏型中、低温地热的开发变得目益迫切。而开展隐伏型中、低温热水的成因、机理和水—岩相互作用等基础研究,对该类型地热能源的开发利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太原地区,1995年前只开展过地热资源的零星勘查工作。1995年至今,陆续钻探出17眼热水井。山西省地质工程勘察院曾于2004年和2005年分别完成《山西省太原市西边山热矿水勘查》和《太原市地热水资源调查评价》工作,但以传统的探测手段为主,未对太原岩溶地下热水的形成机理进行过系统的研究。目前为止,对太原地下热水的成因尚未形成统一的认识,对热水分布和形成机制也有待进一步的研究。本研究对太原岩溶冷、热水进行了全面的调查,尤其是对热水进行了迄今最新最系统的一次调查、采样及测试工作,并深入分析了太原岩溶热水资源的形成机制。论文首先通过研究区地质、水文地质条件,特别是构造特征及其水文地质学意义的分析,对岩溶水系统进行了划分,分析了其水动力特征;借助物探、热红外遥感、钻探测温等技术,分析了岩溶水的温度分布特征,完成了地热水异常区的圈划;然后基于岩溶冷水与热水的温度、水化学和同位素测试数据,从水文地球化学、水—岩相互作用和同位素地球化学三个方面,分析了热水的流动模式;最后,对上述研究成果进行总结,提出太原碳酸盐岩热储陷伏型中低温热水形成的水文地质概念模型。1.岩溶水温度分布特征根据热红外遥感解译结果、CSMAT物探工作成果和钻探测温结果,分析了太原奥陶系中统地层岩溶水温度分布情况,发现:(1)从边山到盆地区,整个岩溶水系统的水温呈不断增高的趋势。(2)不同的岩溶水系统,水温的变化有所不同。①对北山岩溶水系统,从补给区→径流区→排泄区,水温一般都小于15℃,局部排泄区可达18℃。②西山岩溶水系统的水温,总体上呈西北向东南增高趋势,但不同构造区增温程度不同。在汾河以北,水温小于15℃;在镇城底—清徐向斜的东南侧,有明显的水温高值异常区;在王封地垒—三给—西铭主径流带,出现低温异常;在石相—原千峰地区,沿径流方向缓慢增温,至山前断裂带水温变高。③对东山岩溶水系统,沿东北方向至山前排泄带,水温逐渐增大。④在盆地区,亲贤地垒岩溶水温度较高,西温庄、小店区都显示出较高的水温异常。(3)凹陷区为岩溶热水的赋存提供了良好条件,但巨厚的盖层,对岩溶热水开采的经济性有影响。2.岩溶水水文地球化学特征在研究区不同地点和不同深度,分4次共采集地下水(冷、热水)、地表水、大气降水样67组,进行了水化学常量元素、微量元素、气体成分等指标的测试,通过各岩溶水系统不同区段水文地球化学测试数据的对比分析,发现:(1)从补给区→径流区→排泄区,岩溶水水化学类型按HCO3→HCO3·SO4→SO4的顺序转变,矿化度依次增大,由<0.5 g/l增至~1 g/l,再增至>2 g/l,SO42-、Ca2+、Mg2+离子浓度不断增大,HCO3-含量基本不变;随岩溶水的温度增高,Sr、Si、Fe、F及一些微量元素含量不断增大。(2)在水化学三线图上,冷水样与热水样位于不同区域,而位于两者之间的点则显示了冷、热水混合作用的存在。(3)水化学数据的空间分布特征表明,较冷的排泄区岩溶水可能来自局部流动系统;深部温度较高的岩溶水可能来自于区域流动系统。3.水—岩作用过程选择地球化学温标进行热储温度的计算,并由地温梯度推算热水的最大循环深度;利用PHREEQC软件计算所有水样中各种矿物的饱和指数,结合各组分与温度间、不同组分间关系的分析,推断Ca2+、Mg2+、SO42-离子及氟、硅、锶的水文地球化学过程,发现:(1)太原热水属“未成熟水”,即水—岩相互作用尚未达到平衡;石英温标比较适于推断热储温度;水文地球化学温标的计算结果表明,太原热储温度介于35℃~68℃,岩溶热水循环深度介于898~2192 m。(2)热水水化学特征的形成过程主要受碳酸盐溶解及冷、热水混合作用影响。①各岩溶水系统补给区的Ca2+、Mg2+、HCO3主要是由碳酸盐和白云岩溶解生成,排泄区的Ca2+则有其他来源,即径流过程中石膏的不断溶解而成。②岩溶水水化学演变存在白云石化作用,即石膏的溶解而引起方解石的沉淀,方解石的沉淀又促进白云石的溶解。③从补给区到排泄区,无论是岩溶冷水还是热水,过剩SO42-始终存在且不断增高,表明除石膏的溶解外,SO42-必然还有其他来源,可能是地层深部H2S气体的氧化及黄铁矿的氧化形成。(3)在太原热水中,氟、硅、锶、铁含量偏高是其共同特征。其中,F离子浓度主要受控于萤石的溶解;硅含量主要受控于石英和玉髓矿物的溶解;锶离子浓度主要受控于天青石矿物的溶解。4.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与上述水化学分析配套,采集了45组水样用于δD、3H、δ18O分析,28组水样用于14C和δ13C分析,53组水样用于87Sr/86Sr分析,13组水样用于硫酸盐中硫同位素分析、15组水样用于硫酸盐中氧同位素分析,18组样品用于惰性气体同位素的测试,通过同位素化学测试数据的分析,发现:(1)氢、氧同位素①δD—δ18O图中水样点与现代大气降水线的关系表明,岩溶水起源于古大气降水,并且经受了不同程度的蒸发浓缩作用。②岩溶水D、18O同位素存在分层现象,说明处于不同流动系统的地下水,其补给时期不同。③δD、3H、δ18O的空间分布都证明了冷、热水混合作用的存在。④地下水补给高程的D、18O同位素计算结果表明,西山热水的补给高程为1700~2000 m,西山岩溶冷水的补给高程大约为1500~1700 m,东山热水的补给高程为1700~1900 m。⑤EC—δ18O关系显示,相对于岩溶冷水,排泄区热水经历了较长的水—岩作用过程,证明存在着不同层次的流动系统。(2)碳同位素①14C测试数据表明,西山岩溶水系统热水年龄为13000~18000 a,东山岩溶热水年龄为10000~20000 a,岩溶热水由温度较低的晚更新世大气降水补给。②δ13C测试数据表明,岩溶水中CO2起源于生物成因或碳酸盐变质作用。(3)锶同位素①锶同位素来源的分析表明:岩溶水87Sr/86Sr比值的分布是典型的碳酸盐中水—岩作用的结果,其空间差异证明存在着不同的流动系统。②87Sr/86Sr—1/Sr关系、87Sr/86Sr—Sr/Ca关系、87Sr/86Sr—δ18O关系的分析表明:热水中可能有寒武系岩溶水的混入;不同岩溶水系统在排泄区深部存在着一定的水力联系;裂隙水与孔隙水之间有混合作用,但两者与岩溶水基本无水联系。③锶同位素冷、热水二元混合模型的计算结果表明,排泄区岩溶冷水中有较大比例的热水混入。(4)硫酸盐中的硫、氧同位素①硫酸盐中硫同位素来源的分析表明:岩溶水硫酸盐中的δ34S值与碳酸盐岩地区常见蒸发岩石膏的δ34S(SO42-)值比较接近,为石膏来源,黄铁矿氧化来源很少,没有幔源物质的混入;深部岩溶热水硫酸盐中的δ34S值稍大于常见蒸发岩石膏的δ34S,可能有寒武系地层水的混入。②SO42-—硫酸盐中δ34S关系及14C—硫酸盐中δ34S关系的分析表明,热水处于强还原环境。(5)氦同位素3He/4He比值(即R)及R/Ra比值的分析表明,岩溶热水的氦同位素主要为大气、壳源氦混合而成,无明显三元混合特征,指示了当地热水中不存在岩溶水与幔源热水的混合。5.热水的流动模式以岩溶水动力条件、温度场、水化学场和同位素特征研究结果为基础,对三个岩溶水系统的地下水流动模式进行了综合分析,发现:(1)东山、西山岩溶水系统两者具有类似的流动模型,即在补给区接受补给,随后沿几个径流带,形成局部、中间和区域三个不同层次的流动系统。①局部流动系统的补给高程较低,循环深度最浅,水流途径短,流速快,在岩溶水局部区排泄,水温多低于15℃,水化学类型主要为HCO3·SO4型,矿化度小,地下水年龄小,水—岩作用时间最短。②中间流动系统循环深度变深,水流途径较长,流速较缓,形成边山排泄带岩溶冷水,水温多介于15~25℃,水化学类型主要为HCO3·SO4或SO4·HCO3型,矿化度较高,地下水年龄较大,水一岩作用时间较长。③区域流动系统的岩溶水由更新世古大气降水补给,补给高程高,地下水循环深度最深,水流途径最长,流动缓慢,尤其在靠近排泄区时流动滞缓,使地下水有充足的时间加热,形成岩溶热水,水化学类型主要为SO4·HCO3或SO4型,矿化度高,地下水年龄达10000多a,水—岩作用时间最长;热水在山前断裂带的上升过程中与岩溶冷水混合。(2)北山岩溶水系统相对于东山、西山岩溶水系统,具有如下特点:构造发育,具有较好的径流条件;接受较晚时期的降水补给,流动途径短,流速大,交替快;水温多低于15℃;从补给区→径流区→排泄区,水化学类型均为HCO3—Ca·Mg型,矿化度较低;地下水年龄较小,水—岩作用时间短。6.热水形成的水文地质概念模型岩溶热水是由区域流动系统形成,其水文地质概念模型为:在高程较高处的灰岩裸露区,岩溶水系统接受降水入渗或地表水渗漏补给;补给区的岩溶冷水通过区域循环系统,经过较长的渗流途径到达边山排泄带;在流动滞缓,无幔源物质混入的情况下,受较大热流的加热,温度增高;部分岩溶热水在构造断裂带上升,与浅部冷水混合,形成低温水,另有部分岩溶热水深排入盆地隐伏型岩溶区,盆地中的巨厚砂、页岩和第四系、第三系松散堆积物为热水提供了保温盖层,形成了较高温度的岩溶热水。在重力势能和深部热能的双源作用下,区域流动系统中的岩溶水可能存在湍流运动。
其他文献
粉煤灰是燃煤发电过程中的副产品,世界上每年粉煤灰的排放总量估计高达10亿多吨,仅我国粉煤灰的年排放总量目前已达到1.8亿吨以上,而且还在不断增长,目前我国虽然已着手进行粉煤
学生作业不仅是教学中的环节,也是教学过程中知识与权力的关系表现形式之一,是学生生活与交往的一种展现方式。在深受理性主义及工业化思潮影响和冲击的现代学校中,学生作业
煤层瓦斯(煤层气)是我国开发和利用的主要能源之一,在我国,瓦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占国民资源开发和利用的比例虽然不高,但它的利用价值却非常可观。贵州省的煤炭资源丰富,其资源储
日前特雷克斯AC1000型起重机在斯洛文尼亚SoStani电厂的冷却塔内完成了狭窄空间的超大管道吊装施工任务。易于安装的AC 1000通过在冷却塔内分步组装的方式,配置了42 m的变幅
我国初中物理新课程倡导探究教学,强调过程与方法的评价,但目前初中物理的各级各类考试还是采用单一的纸笔测验来评价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在国际科学教育界,现场观察被公认为最
心脑血管疾病由于发病率高、危险性大,已成为全球范围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本研究致力于建立可扩展性强的循环系统模型并对心脑血管疾病研究中的热点问题进行仿真探索。论文的
以金花茶幼苗为试验材料,采用单因素完全随机设计,研究铅胁迫对金花茶生长生理特性的影响,旨在为金花茶的栽培及推广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低浓度(62.5和125 mg·kg^-1
自主学习作为当前教育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在近些年来,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基于对未来社会自主发展型人才需求的紧迫性和个体自主学习能力发展的必要性和可能性的认识,笔
现代国家中,社团作为与政府、市场并行不悖的第三种力量,在社会福利、环境保护、人道救援、教育研究、医疗卫生等诸多社会领域活动踊跃。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民间社团获得了较大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我国社会经济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分配制度和分配格局也随之发生了重大变化。特别是近年来我国收入差距的扩大使分配问题成为我国社会生活中最敏感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