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从民国年间鲁迅作品走入中学语文教材,其作为一种特有的“文化符号”,旗帜鲜明地代表爱国情怀。可以说鲁迅本人是一位爱国主义作家,其作品也是白话文学史上的“爱国主义先驱文学”。但是由于时代的不断变迁,鲁迅的作品在民国后的任一历史阶段都比鲁迅生活的年代具有争议性,甚至被赋予了诸多有悖于其“原初文本”的内涵,以致一时间引发了“是否要将鲁迅拉下神坛”、“鲁迅文学作品是否应该被删减”的争议。而就现实情况来看,在当今年代,尤其是在近几年的社会意识变更现状下,鲁迅的形象日益回归,2019年全国语文高考卷也曾考出鲁迅的文学作品《理水》,其倡导的全部思想不论是否与时代完全吻合,但其“爱国性”是当今学生必须要掌握的,这也合乎语文课堂的“人文性”指标。本文通过研究围绕鲁迅文学作品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困境及对策问题,从以下四个方面展开论述。第一,追本溯源,简要介绍鲁迅文学作品走入中学语文课堂之缘起,也浅要分析了鲁迅文学作品作为一种民族文学其和民族精神的契合度,同时梳理了鲁迅文学作品在教材中的选用、删减情况,以期通过对选材嬗变过程的思考,对新时代、新课标下语境下的选用文章特性做出归纳、总结、整合;第二,通过在学生群体中发放问卷调查及对教学一线教师的访谈,调查当今学生与鲁迅及其作品疏离的原因及教学现状,同时了解教师在讲授鲁迅文学作品时面临的难题和主要教学诉求,通过对两个省市、三个教学单位的教师进行访谈,进一步定义学生与鲁迅文学作品的关系和距离,也促进了接下来对教学方式改良对策的研究讨论;第三,对鲁迅必须屹立于当今时代的必要性进行剖析,介绍了鲁迅文学作品在眼下的不可缺失性和无可替代性,并说明鲁迅在中学语文课堂中回归的必要性,试图阐释鲁迅文学作品不仅在思想值得被学生作为营养吸收,其文字也有中华民族本土文学之美;第四,论述鲁迅作品回归中学语文课堂,以个人经验和调研结果提出一些方案,试图构建新式的、被学生接纳的有效教学方式,诸如:语文教师的角色把握、通过塑造多元“人设”促进学生了解“不一样”的鲁迅、加入对鲁迅人际关系的介绍、可适度介绍鲁迅的文学渊源、通过“少年时代”架构学生和鲁迅之间的桥梁等,该章节不仅对把握学生心态做出研究,亦对如何提升教师的个人多元素养和语文专业素养提出了现实建议。既然鲁迅文学作品“回归”中国人的思想圈子和中学语文课堂已经是大势所趋,那么如何看待学生与鲁迅作品之间的疏离现状,如何理性、有效地切实拉近学生与鲁迅之间的“距离”,这是值得每一位有时代良知的中学语文教师思考的问题,也正是新时代在语文教学层面研究鲁迅文学作品的意义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