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属印度西北边疆政策和中国西部边疆危机:对1757-1895年中、英在喜马拉雅山区、喀喇昆仑山区和帕米尔地区争端的研究

来源 :暨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dder2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757年,普拉西之役后,东印度公司北部政策的重点是与中国的西藏及西部内陆省份建立某种商业、外交关系。自拿破仑时代起,法、俄相继对英属印度西北边疆构成威胁,致使英国沿次大陆自然分水岭构建起西北边防线。 本文以英属印度西北边疆政策的发展、变化为线索,论述并分析了1757-1895年中、英、俄在喜马拉雅山区、喀喇昆仑山区和帕米尔地区矛盾、斗争的表现及其深层原因。论文主要有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主要论及18世纪中、英两国的边疆政策对喜马拉雅地区政治、贸易的影响。第二部分,主要论述19世纪上半叶英属印度西北边疆政策作出重大调整的背景和过程。第三部分,帕米尔地区的三角关系,重点分析中、英、俄之间就帕米尔达成的协议及影响。第四部分,综述英属印度西北边疆政策的特点,及对中国西部边疆的影响。
其他文献
烟雨迷蒙的江南,有着天然的灵秀与隽美。而用中国画来表现江南风光,更可谓水乳交融,相得益彰,水、墨、笔中变化无穷的,是晴川,是烟岚,是老宅,是梯田……在上海书画院签约画师、上海书画出版社资深编辑孙扬的笔下,可谓极尽笔墨酣畅淋漓,无论山林村落,还是农人畜牧之景,都充满了浓浓的抒情之意,引人入胜。  自小喜爱绘画的孙扬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得到当代写意画大师林曦明的悉心教导,打下了坚实的笔墨基础。进入上海
本文从环境史、社会史、经济史综合视角考察明清时期赣抚平原水利的基本状况及其内在发展逻辑,冀以揭示历史上当地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之间的有机联系,或可为现代鄱阳湖开发治理
本文以互动机制为主线,通过对香港环保发展历程的论述,深入探讨了互动机制的产生背景、内涵以及其环保效应。全文共分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论述了互动机制的产生背景。长期以来
《汉书》作为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其宗旨是保存历史文献、宣扬汉德。《汉书》“赞曰”是《汉书》论赞的主要表现形式,而《汉书》的论赞部分不论是从量上还是从质上,在整部《
黄河既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又是一条多灾多难的大河,自古以来黄河水灾就不绝于书。因此,河政一直被历代王朝视为大政,河政设置到晚清时期渐趋完备。面对水灾频发的现状,晚清政府投
宰相作为北宋职位最高的官员,在宋代的政治生活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宰相的研究,不仅有利于我们更深地挖掘北宋的时代特色,而且对当今社会生活也有一定的启示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