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河政研究(公元1840年-1911年)

来源 :安徽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xf1309890015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黄河既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又是一条多灾多难的大河,自古以来黄河水灾就不绝于书。因此,河政一直被历代王朝视为大政,河政设置到晚清时期渐趋完备。面对水灾频发的现状,晚清政府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在一定程度上和短时期内对河灾的发生和危害起了抑制作用。但是,由于晚清治河政策不力,缺乏长远规划和全盘治理的意识,导致河政行政效率低下,影响了救灾成效。  河政在晚清时期逐渐衰落,河患灾害频繁,这一时期水灾的频率之高、范围之广、危害之大都达到了一个高峰。晚清时期,接踵而至的社会动乱已经使普通民众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而频发的水患更是雪上加霜。  这一时期河政弊坏,一方面是由自然环境等客观因素所致,而更重要的则是由政治制度不合理、吏治腐败以及国力衰微等社会因素所导致的。河政的败坏反过来又对当时的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等各方面产生了很大影响。河政的兴衰与国家的治乱有着密切的联系:国昌则河顺,国衰则河败;反之亦然。
其他文献
在近代中国社会动荡和政党革命的历史潮流中,女性意识和女性话语往往被政治革命所淹没。中央苏区妇女作为近代中国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她们与特定中央苏区制度体系的关系如何,她
烟雨迷蒙的江南,有着天然的灵秀与隽美。而用中国画来表现江南风光,更可谓水乳交融,相得益彰,水、墨、笔中变化无穷的,是晴川,是烟岚,是老宅,是梯田……在上海书画院签约画师、上海书画出版社资深编辑孙扬的笔下,可谓极尽笔墨酣畅淋漓,无论山林村落,还是农人畜牧之景,都充满了浓浓的抒情之意,引人入胜。  自小喜爱绘画的孙扬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得到当代写意画大师林曦明的悉心教导,打下了坚实的笔墨基础。进入上海
本文从环境史、社会史、经济史综合视角考察明清时期赣抚平原水利的基本状况及其内在发展逻辑,冀以揭示历史上当地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之间的有机联系,或可为现代鄱阳湖开发治理
本文以互动机制为主线,通过对香港环保发展历程的论述,深入探讨了互动机制的产生背景、内涵以及其环保效应。全文共分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论述了互动机制的产生背景。长期以来
《汉书》作为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其宗旨是保存历史文献、宣扬汉德。《汉书》“赞曰”是《汉书》论赞的主要表现形式,而《汉书》的论赞部分不论是从量上还是从质上,在整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