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五代十国是唐末藩镇割据的继续和发展。从后梁朱温代唐称帝(公元907年)到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的五十三年间,黄河流域相继出现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等五代王朝,合称“五代”。南方地区则存在吴、南唐、吴越、楚、闽、南汉、前蜀、后蜀、南平等九个政权,加上后周时期割据河东的北汉,合称“十国”。五代时期战乱不乱,自然灾害频繁发生,抵御灾害能力削弱,直接导致经济破坏和民不聊生。论文主要就五代时期灾荒文献资料进行整理和研究。 论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主要考察文献中的“五代”灾荒资料,分析包括新旧《五代史》、《五代会要》、《资治通鉴》、《册府元龟》、《全唐文》和其他文献中的五代灾荒资料及其特点。第二章主要考察文献中“十国”灾荒资料,分析包括《十国春秋》、《九国志》、《南唐书》、《南汉书》、蜀史、吴越史、笔记小说和文集中的十国灾荒资料及其特点。第三章分类整理五代灾荒资料,包括各类灾荒资料及其特点,并对五代各朝和十国的救灾资料进行分析。第四章针对五代灾荒的专题研究,对灾害的类型、时空分布特征、社会影响进行分析。第五章是对《旧五代史·五行志》进行专题研究,分析其内容的缺失,并对五代时期南、北方地区灾害资料辑补。另有附表《五代时期灾荒一览表》,以便对五代时期的灾荒情况进行宏观展示。 论文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拟以五代时期的灾荒文献作为主要研究对象,搜集和整理灾荒文献资料,并在此基础上考察自然灾害的类型、发生频率、以及政府荒政措施。同时也试图进行资料辑补工作。尽管在资料搜集过程中还存在一些缺陷和不足,但作者仍旧希望在现有成果的基础上继续努力,搜罗尽可能全面的相关的文献资料,解决一些实际存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