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骚体从战国时代产生直到汉唐,虽然抒情范围扩大,形式也有细微变化,但还是以"兮"字句为主要语言形式,以发愤抒情,尤其以抒发悲情为主.北宋骚体在此基础上继续发展,经历了一个由屈骚精神复兴到逐渐淡化的过程,形式上则趋向于短小精悍以及与散文、诗歌的相互融合.
宋初,士人心态内敛,守旧、享乐、隐逸之风盛行,骚体创作沉寂.朱昂、杨亿等人的作品已经有散化的趋势,主要展现了对高尚人格的追求.
北宋中期,儒学复兴,理学发达,诗文革新运动兴起,经世致用成为文学创作的主旋律,骚体随之勃兴.文人们把屈骚发愤抒情传统和《诗经》兴雅风寄传统紧密地结合起来,在创作中主要表现为志在报国、抒发苦闷和砥砺格操三个方面.梅尧臣、王令、欧阳修等人以关照现实为主,追求一种横放奇峭之美:刘敞把学术和骚体创作紧密融合;宋祁的作品呈现出一种盛世闲愁;王回则通过骚体宣讲教义欲致万世太平.在庆历新政、王安石变法相继失败的过程中,党争加剧,士大夫们济世热情渐渐削弱,为保持人格独立,纷纷有出尘之趣,骚体雄肆的抒情风格慢慢倾向于平淡宁静和自然理趣.梅尧臣由追求豪雄到渐造平淡;欧阳修由积极入世到企慕归隐;王安石由"祖宗不足法"的豪情转向隐居的平淡;文同更把这种走向推向一个澄澈的境界.这一时期的学术品格、人文精神等因素也渐趋形成,骚体创作表现出集大成而求变的特征,趋向于以散入骚和诗的意境,且多议论说理.
北宋后期,党争由政见之争逐渐演变为意气之争,贤人失志的群体急剧增加,骚体文学继续繁荣.文人开始以儒家的圣人之境、中庸之道和以陶融屈来匡正、超越屈骚,展现出渐行渐远的高世情怀.这一时期在文本上则延续了诗化、散化的特征,而议论说理已经由用世转向出世.由于国事的不堪,党争的激烈,基于文士心底的忧患意识的涌动,作品中往往充满了悲凉之气.苏轼骚体表现出求新求变的倾向;黄庭坚则融会贯通,化腐朽为神奇;晁补之主张引陶入骚;张耒讲求个体和自然的的混融.
北宋骚体文学无论在内容还是在形式上都表现出独特的一面,在整个骚体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