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获得康定地区野生与就地驯化甘露子的生物学特性以及它们之间的差异,本实验于2011年到2012年在康定县新都桥镇恩威公司川贝母基地(海拔3550m)进行,以基地的野生甘露子(Stachys sieboldii Miq.)和就地驯化后的材料为对象,对其物候期、植株形态、干物质重量以及分配、块茎的主要营养物质含量进行了研究,其主要结果如下:1、野生与驯化甘露子的物候期差异不大,块茎都在3月开始萌动,4月初开始萌芽,展叶期4月初-4月下旬或5月初,花期7月初-8月中旬,果期8月中旬-9月下旬,枯黄期10中旬-11月上中旬。从3月初块茎萌动发芽到11月中旬全株枯萎,生育时期为240天余天。2、驯化甘露子的株高在8.8-23.9cm之间,平均16.52cm;野生甘露子的株高为3.3-18.9cm,平均为8.84cm。驯化甘露子的株高极显著高于野生。驯化甘露子的冠幅(3.6-24.3cm)×(2.4-18.8cm)平均11.11cm×7.89cm。野生的冠幅(2.3-11.4cm)×(1.4-7.8cm),平均5.29cm×3.27cm。驯化甘露子冠幅极显著大于野生。3、驯化甘露子的根长平均13.50cm;野生的根长平均12.54cm;野生与驯化甘露子根长长度的组内差异较大;根长的组间差异不显著。野生与驯化甘露子叶片心形,较小。叶柄及叶片两面披白色长绒毛,叶缘有较粗的锯齿,叶基部多数对称,其叶柄较短。驯化的单叶平均长1.56cm、叶平均宽0.85cm、平均鲜重0.02g,野生的单叶平均长1.42cm、叶平均宽0.92cm、平均鲜量0.02g。驯化的叶片大于野生,但二者之间差异不显著。4、野生与驯化甘露子为总状轮伞花序,颜色较淡,白色到粉红色,2-9轮,每轮一般有6朵小花。驯化的每个花序的小花总数极显著大于野生,驯化的平均32.07朵,野生的平均17.40朵。驯化甘露子花序的长度和宽度也显著大于野生,驯化的平均长5.35cm,宽1.78cm;野生的平均长2.54cmm,宽1.25cm。野生与驯化甘露子的每朵小花一般有2枚果实,黑褐色,较小。驯化的果实纵径0.20cm,横径0.16cmm,千粒重1.33g;野生的纵径0.19cm;横径0.15cm,千粒重0.97g。驯化果实的纵径和千粒重显著大于野生。5、野生与驯化甘露子的块茎均为白色,有3种形状:长条状、长条状顶端膨大和结节状,其中以长条状顶端膨大为主。驯化的块茎1-14个/株,平均5.57个/株;野生的块茎1-35个/株,平均12.50个/株。野生与驯化甘露子块茎个数的组内差异较大;驯化的块茎比野生的少,且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驯化的块茎长度1.5-36.3cm,平均9.67cm;宽度为0.1-1.2cm,均值0.49cm;鲜重0.01-1.46g,平均为0.36g。野生甘露子块茎的长度0.3-18.6cm,平均3.48cm;宽度0.1-0.6cm,平均为0.26cm;鲜重0.003-0.618g,平均0.10g。野生与驯化甘露子块茎的长度、宽度及鲜重在组内的差异都很大;驯化的块茎长度、宽度与鲜重都优于野生,且差异都达到极显著水平。6、野生与驯化甘露子的块茎与茎枝的组织结构相似,横截面都有2-3层表皮细胞;4个网状扇形的维管束,均匀的分布;束中形成层为2-3层细胞。但它们也存在差异,块茎的横截面为圆形,茎枝的为方形。茎枝的髓部多中空,块茎的充满薄壁细胞。7、野生与驯化甘露子地下部分(包括块茎和须根)含水量高于地上部分(包括花序和茎叶)的。干物质集中在地上部分,占整株的50%以上;花序占地上部分很小一部分,不到1%,而占整个植株不到0.5%;块茎干物质占地下部分的大多数,都在50%以上,约占整个植株四分之一。8、除淀粉含量野生的比驯化的高以外,其他生理指标(含水量、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质和粗脂肪)驯化的都比野生的高。其中驯化甘露子块茎的含水量(75.74%)比野生的(75.56%)高0.18%,可溶性糖的含量(46.82%)比野生的(42.48%)高4.34%、可溶性蛋白质的含量(0.07%)比野生的(0.06%)高0.01%,粗脂肪的含量(3.61%)比野生的(3.52%)高0.09%。驯化甘露子块茎的淀粉的含量(0.13%)比野生的(0.18%)低0.05%。9、野生与驯化甘露子的生长地土壤都显酸性,除速效钾的含量驯化的比野生的低以外,其他成分(含水量、有机质、腐殖质中胡敏酸与富里酸、胡敏酸、有效磷、水解性氮和PH值)都是驯化地比野外土壤高。以上结果说明在康定就地驯化对野生甘露子的生物学特征存在一定的影响。本研究为高原地区甘露子野生植物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