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CO2浓度和温度升高对双季稻耕作系统氮利用的交互影响

来源 :中国农业科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na_c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未来气候变化下大气CO2浓度和温度升高将影响稻田植物-土壤的氮素代谢和循环,这将改变水稻生产的氮素利用效率。目前,关于中国双季稻耕作系统作物氮吸收、转运和利用对增温和/或增CO2的响应变化仍不明确。因此,本研究于2013-2016年在湖北省荆州市通过开顶式气室OTC平台进行大田原位模拟试验,设置了背景温度和CO2浓度,温度升高2℃,CO2浓度升高60 ppm,以及温度和CO2浓度同时升高的不同交互处理,研究增温增CO2对双季稻氮素利用的影响。相比环境背景对照,CO2浓度升高提高了早稻和晚稻的植株吸氮量和氮素利用率,主要表现为氮素吸收利用率、农学利用率、生理利用率和系统利用率的增长。CO2浓度升高降低了早稻茎叶氮素向籽粒的转运效率,减少了氮收获指数,但却促进了晚稻的氮素转运。由于更多的土壤氮被水稻吸收同化,CO2浓度升高倾向于降低土壤矿质氮的含量。温度升高减少了早稻成熟期的吸氮量,降低了氮素吸收利用率和农学利用率,这主要归结于增温条件下高温热害导致早稻籽粒产量下降。但对晚稻而言由于不存在高温胁迫,温度升高有助于提高植株吸氮量和氮素利用效率。增温对早稻和晚稻茎叶氮素转运效率的提高均具有正面的影响,有助于提高早稻土壤矿质氮含量,但对晚稻影响不显著。对CO2和温度的交互影响而言,CO2浓度升高可完全抵消增温对早稻氮吸收利用的不利影响,而在晚稻二者表现为协同促进的交互作用。因此,增温增CO2可显著提高双季稻耕作系统的氮素利用率(四年平均利用率为64.6%),并降低周年氮盈余28.6-36.5 kg N hm-2。本研究从作物尺度上和系统尺度上证实了大气CO2浓度和温度升高有助于提高双季稻的氮素利用效率,对气候变化下稻田氮素优化管理具有重要参考借鉴意义。
其他文献
与无机太阳能电池相比,有机太阳能电池(OSCs)具有成本低、质量轻、可大面积制备柔性及半透明器件等突出优点,展示出巨大的应用潜力,因而成为近年来能源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
在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进程中,爱国主义始终都是最重要的精神武器。抗战时期,毛泽东始终高举爱国主义旗帜,坚持国家利益至上的原则,在其以往爱国主义思想
水盐体系的相平衡理论是指导开发海水、盐湖、地下卤水及含盐废水综合利用技术的重要基础。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常温和高温下的稳定及介稳相平衡,而对于低温下的相平衡研究
学位
宇航二次电源内部元器件的温度高低决定了模块电源的寿命和可靠性指标。首先,通过学习热传导理论、热设计理论及有限元分析软件,掌握宇航二次电源热设计原理。针对典型的宇航二次电源,利用有限元热模拟仿真技术,根据典型二次电源的印制板元器件布局,元器件的热功耗及安装位置,仿真分析了典型二次电源的结构特征和边界条件,简化电源模型,通过传热理论分析电源热源分布,定义各项参数及不同工况下的边界条件,分别对不同工况下
空间遥感技术在民生、航测、国防等方面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随着对空间遥感技术要求的提高,空间遥感相机光机系统的光学元件在位置精度、力学稳定性以及刚性位移设计等方面需要满足更高的要求。研究和设计更高精度、更轻量化和更稳定的空间遥感器已经成为当前航天工作中的重要任务。本文针对航天某科研院所的空间遥感器预研型号开展研究,设计难点是满足结构轻量前提下的主镜和次镜的面形精度要求。作为光学系统中的主要组成部分
全球气候变化对陆地生态系统土壤N2O排放的影响尚不明确。为定量分析气候因子变化(CO2浓度增加、温度升高、同时增加CO2浓度和温度)对不同土地利用方式(森林、草地和耕地)土
利用判别函数法,本文对几类Abelian积分的零点个数给出了精确估计.全文总共分为六章.第一章中主要介绍了Abelian积分的零点个数的相关背景,如弱化的Hilbert第16问题,及其现有
鸭坦布苏病毒病是由鸭坦布苏病毒(Duck Tembusu Virus,DTMUV)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给我国养殖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灭活疫苗因其安全性高被广泛应用,但在免疫保护期和有
生物质能源具有可持续性、绿色和来源广泛等优点,成为新能源发展的方向。但相比于其他传统能源,生物质能源热值偏小,导致工业利用需要大量囤积,而生物质材料的导热性较差,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