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对NICU(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早产儿经历的致痛性操作和早产儿疼痛水平的流行病学调查,了解本地区致痛性操作的种类、发生频率、失败次数、致痛性操作的疼痛水平及影响因素,从而为本地区有针对性的进行早产儿疼痛评估和管理提供可靠的数据基础。 方法:便利抽取于2015年6月-2016年10月在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NICU住院的早产儿,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抽取106例早产儿为研究对象。采用非实验性前瞻性描述性研究的方法对NICU早产儿入院的第1-3天进行观察,(1)致痛性操作的研究: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收集可能引起患儿疼痛的操作,从而确定致痛性操作的种类、次数、频率、失败次数以及与患儿性别,出生时的胎龄、出生体重,入院时的年龄,阿氏评分,诊断、呼吸机辅助通气与机械通气的情况。以致痛性操作的次数为应变量,以患儿性别,出生时的胎龄、出生体重,入院时的年龄,阿氏评分,诊断,呼吸机辅助通气与机械通气与否为自变量进行多重线性回归,确定早产儿致痛性操作次数的影响因素。(2)致痛性操作疼痛水平的研究:以PIPP-R(Revised Premature Infant Pain Profile)修订版的早产儿疼痛评估量表为评估工具,由两名护士对NICU患儿入院后1-3天所经历的疼痛进行评分,得出每项致痛性操作的平均得分,确定患儿经历的致痛性操作引起疼痛的水平,将致痛性操作按疼痛的严重程度进行排序。 结果:⑴106名早产儿在住院的第1-3天共经历致痛性操作8167次,平均每人每天经历26次。其中致痛性操作最多的前7位为:移除胶布1661(20.3%)、经口鼻吸痰1416(17.3%)、测血糖982(12.0%)、移除贴膜833(10.2%)、静脉留置针穿刺806(10.0%)、拔除套管针803(9.8%)、动脉采血696(8.5%)。一次性未成功的操作次数为640次(7.8%),平均每人每天经历2次。动脉采血与穿刺静脉留置针是失败率最高的两种致痛性操作,分别为274(42.8%)与235(36.7%)。⑵胎龄小于32周的早产儿所经历的致痛性操作要多于胎龄大于32周的早产儿(P<0.05);体重小于2000g的早产儿所经历的致痛性操作多于体重大于2000g的早产儿(P<0.01);阿氏评分越高,早产儿所经历的致痛性操作越少(P<0.01);入院时患儿年龄小于1h的早产儿经历的致痛性操作多于大于1h的早产儿(P<0.01);使用机械通气的早产儿所经历的操作多于呼吸机辅助通气的患儿,使用呼吸机辅助通气的患儿多于无呼吸支持的患儿(P<0.01);诊断为NRDS的患儿经历的致痛操作多于其他诊断的患儿(P<0.01)。⑶所有致痛性操作均未使用药物镇痛,仅有极少数致痛性操作134(1.6%)次,护理人员会给予非药物镇痛的方法,并且是在无意识的情况下。⑷在所有致痛性操作中,灌肠、测血糖得分小于7分;移除胶布和贴膜、经口鼻吸痰、静脉留置针、拔除留置针、肌肉注射、拔胃管得分在7-12分之间为中度疼痛;动脉采血、下胃管、足跟采血、皮试、洗胃、PICC、气管插管得分大于12分为重度疼痛。⑸呼吸机机械通气、呼吸机辅助通气、诊断为NRDS、出生体重低为致痛性操作次数多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早产儿在入院前三天经历大量的致痛性操作,这些致痛性操作大部分没有给予镇痛措施,应根据本科室的具体情况即现状调查的结果和国外镇痛指南制定出适合的疼痛管理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