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扶正软肝缩脾方是熊文生主任医师治疗乙肝肝硬化的经验方,本研究的目的在于探究本方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脾功能亢进(简称乙肝肝硬化脾亢)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符合本课题研究标准的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近半年左右脾胃病科住院部及门诊乙肝肝硬化脾亢患者纳入临床疗效观察,将受试者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并分别予药物治疗30天:观察组予扶正软肝缩脾方加减联合核苷酸类似物恩替卡韦治疗,对照组仅予恩替卡韦治疗。记录所有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结果及医技检查结果。其中,实验室检查结果包括血小板、白细胞、红细胞计数,医技检查结果包括脾脏大小、脾静脉直径及门静脉直径。本研究中,根据我院多普勒彩超衡量脾脏大小标准,纳入脾长径、脾厚度作为脾脏大小的观察指标。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及组间所观察指标的数据,并通过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获得相关结果,以此评估其疗效。结果:治疗前,两组性别、年龄、血小板计数、白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脾长、脾厚、脾静脉直径和门静脉直径大小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治疗后症状积分均较治疗前减少,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观察组症状积分减少的幅度的较对照组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两组症状疗效分布和总有效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白细胞、血小板、红细胞计数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白细胞计数较治疗前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血小板、红细胞计数治疗前后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白细胞计数升高的幅度较对照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间治疗后血小板和红细胞升高幅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血小板的总有效率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间治疗后白细胞和红细胞的总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间各血细胞的疗效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前后脾长、脾厚、脾静脉直径和门静脉直径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后脾长较治疗前缩小,观察组治疗后脾长较治疗前增大,两组间治疗后脾长改变程度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脾厚、脾静脉直径、门静脉直径改变程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课题研究中,治疗前两组之间性别、年龄、血小板计数、白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脾长、脾厚、脾静脉直径和门静脉直径均衡性较好,具有可比性。本课题研究通过临床疗效观察发现扶正软肝缩脾方联合恩替卡韦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脾功能亢进在改善症状、提升白细胞计数、血小板和红细胞疗效分布宽度方面较恩替卡韦单用更优。在血小板和红细胞计数、脾长、脾厚、脾静脉直径、门静脉直径改善方面与恩替卡韦单用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