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视放射白质纤维束示踪技术的初步评价目的:本部分旨在探索临床可接受的视放射成像扫描计划和相应图像后处理方法。方法:选取10例正常志愿者;男性6例、女性4例;年龄20—45岁,平均年龄28岁,用1.5T磁共振仪,敏感梯度(MPG)数选择6、14、32个方向,进行DTI检查,每个序列DTI扫描时间约5分钟。将所采集图像根据MPG不同分成3组。利用DTI studio软件,采用多感兴趣区(ROI)法进行图像后处理,重建视放射纤维束。使用统计学软件SPSS11.5进行数据处理,比较3组图像信噪比(SNR);视放射Meyer袢显示情况;3组图像视放射纤维束平均长度与密度。结果:3组图像的SNR间没有显著性差别;6MPG与32MPG组间在Meyer袢显示方面有显著性差异;3组资料两两比较,其平均纤维束长度与密度差别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1.5T场强,32MPG,约5分钟扫描时间,采用多ROI后处理方法,可以得到临床较为满意的视放射纤维束图像。第二部分扩散张量成像在健康成人视放射研究中的初步评价目的:探讨健康成人视放射白质纤维束分布及视放射Meyer袢变异情况。方法:选取25名健康志愿者进行MR扫描,获得DTI图像资料。然后采用DTI Studio软件行图像后处理,结合多个ROI方法重建图像。测得左、右侧视放射MT(Meyer袢远端与颞极距离)值及左、右侧视放射纤维束区的各向异性分数(FA)值。对两侧视放射MT值的离散趋势进行统计描述;左、右两侧MT值、FA值行配对t检验。结果:25名志愿者共重建出49个视放射纤维束,MT值:43.24(30.62---59.74)mm;标准差:7.71mm;变异系数:18%。24名志愿者视放射左、右两侧视放射纤维束的MT分别为(43.49±8.12)、(43.21±7.54)mm;左、右两侧视放射纤维束的FA值分别为(0.53±0.10)、(0.53±0.07);左、右两侧MT、FA指标配对t检验结果显示:t值分别为:0.12、0.00,P值分别为:0.91、1.00。结果表明两侧视放射MT、FA值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视放射Meyer袢MT值变异较大;术前测量MT值有助于预测颞叶切除术后视野缺损发生的可能性,减少术后视野缺损的发生率。第三部分扩散张量成像在神经导航中初步应用目的:探讨纤维束神经导航在脑内病灶切除术中应用价值,开展纤维束神经导航的临床应用,提高神经外科手术治疗疗效;方法:我院神经外科行纤维束神经导航手术治疗的病例14例,男性8例,女性6例,平均年龄44.5岁(19—70岁);采用DTI Studio软件进行图像处理,利用POWER DICOM 3.50软件进行图像格式转换(BMP向DCM);术前纤维束图像融入导航系统,实现纤维束神经导航;并结合有关文献对DTI图像进行分析。结果:14例病人均于术前将主要白质纤维束融入导航图像,指导手术过程。术前观察纤维束受压移位7例(7/14);纤维束受恶性肿瘤累及显示中断3例(3/14);纤维束与病灶关系密切,但移位不明显4例(4/14)。术后随访结果:14例患者中术后病灶所涉及的功能较术前改善者4例(4/14),同术前者9例(9/14),功能较术前更差者1例(1/14)。结论:扩散张量成像有助于颅内新生物诊断和鉴别诊断,对颅内病灶术前手术计划制定提供有力帮助;神经纤维束导航有助于提高病灶全切率,保护具有重要功能的白质纤维束,提高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