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教学应重视学生生活经验

来源 :广东教育·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y_wenz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来源于生活的实际问题最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它使学生感到亲切,容易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重视学生生活经验的物理教学,可以让学生真切地体验到物理和生活的密切联系,能够真切感受到物理的用处,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增强学习体验。本文以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第七章第1节《力》为例,阐述如何在课堂中引入学生的生活经验来增强学习体验。
  一、 以学生生活导入新课激发学习兴趣
  一节课,如果有一个好的导入可以起到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热情的作用。虽然导入新课的方法有很多,但是基于初中生学习物理的心理特点,初中物理教学的新课导入应当形象、直观。例如可以以趣味小实验导入,也可以通过学生所熟悉的生活经验创设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物理情景,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进而引入新课。
  在进行《力》一课的教学导入新课时,可以播放学生在运动场上踢足球的视频,让学生思考:你们看到了什么?学生回答:足球飞出去。追问:为什么足球飞出去?学生答:运动员的脚对足球有作用。然后播放运动员举重时的视频,并问:举重运动员挺举瞬间手臂的肌肉情况如何?学生:运动员用力把杠铃举起,肌肉紧张。之后教师总结导入新课:这些例子说明生活中有“力”的存在,这些“力”到底是如何产生的呢?“力”作用于物体后能产生怎样的效果呢?
  来源于生活实践的例子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直接兴趣,这不仅是物理学科自身特点的需要,更是使教学设计适应学生的学习心理的要求。
  二、 以学生生活经验为素材创设物理情景
  初中物理教学中创设的物理情景越接近真实,越接近学生的生活经验,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体验就越深刻,就越能促进学生知识的建构和内化。因此教师要以学生生活经验为素材,着力创设“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物理情景。
  在《力》一课的教学中,可先以学生生活经验为素材,创设物理探究情景,增强学生的感性认知,然后再构建“力”的概念,这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1. 通过生活实例和熟悉的生活小实验探究力的内涵
  (1)在导入新课的基础上增加展示学生投篮、投掷铅球、拔河等照片,然后开展与学生日常生活相关的小实验:让学生用手拍课桌,左手拍右手,或两个同学握手、扳手腕等。接着引导学生分析:上述例子中“力”的出现与人有关,都伴随有肌肉收缩,所以“力”的概念最初是由肌肉紧张而来的。然后提出问题:如果没有人,是不是就没有力的作用呢?
  (2)根据学生回答的情况适时播放农业拖车运输、工地上电梯升降的短视频。通过这两个例子,让学生明白力的产生不一定要通过人的作用。接着提出新问题:前面的例子都存在力的作用,并且两个物体是直接接触的,物体间产生力的作用时一定要接触吗?
  (3)演示学生熟悉的两个小实验:磁铁吸引大头针;带电的塑料尺吸引纸屑。这两个小实验学生十分熟悉,很多学生在学习物理之前就体验过,或者在小学科学课中接触过。通过这两个小实验,学生明白物体之间产生力的作用不一定都需要接触。
  2. 通过对上述生活实例中的现象进行归纳总结,得出力的概念。让学生找出这些现象的共同之处:物体——作用——物体。有力存在时,总有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发生了或推、或拉、或挤、或击、或吸、或举、或斥的作用。最后得出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3. 通過分析生活实例,分清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一个力必然联系着两个物体,对一个力来说,一定有施力物也一定有受力物。让学生思考:手拍课桌时,手给桌面一个力,对这个力而言,哪个是施力物体?哪个是受力物体?还可以让学生回顾之前的例子,思考哪些是施力物体?哪些是受力物体?以此巩固学生对“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的理解。
  4. 用生活实例创设情景引入单位
  让学生思考:用手托住一本物理课本与托住两本物理课本,哪个力大?要知道具体数值是否需要一个标准?从而引入力的符号和单位。
  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素材创设物理情景,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学生熟悉的实例和实验出发,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尊重学生的学习体验,可以让学生的认识逐步从感性升华到理性,逐步探究“力”的内涵,最终理解“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这一抽象的物理概念。
  三、 以学生熟悉的物品为器材开展实验探究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若能因地制宜地利用学生身边的物品进行演示实验,可以增强学生对物理情景的感知和学习的体验,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更能使自己的教学具有鲜明个性,充满智慧。
  在《力》的教学中,探究“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和“力的作用效果”时,用学生熟悉的物品来做演示实验可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1. 实验探究“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1)通过实验提出问题
  让学生搬起一摞书,坚持1分钟,并谈谈自己的感受,之后提出问题:为什么我们对物体施加力的作用的同时,自己也会有受力的感觉呢?根据学生的感受,引导学生举例分析,认识“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让学生利用所提供的器材设计实验验证。
  (2)设计实验验证猜想
  试验1:把两块蹄形磁铁固定在两辆小车上,将两小车放在水平桌面上,同名磁极相对,观察以下三种情况下的现象:①按住磁铁A,释放磁铁B;②按住磁铁B,释放磁铁A;③同时释放两个磁铁。
  小结1:磁铁A对磁铁B施加排斥力的同时,磁铁B也对磁铁A施加排斥力。
  实验2:将实验1中异名磁极相对,并观察三种情况下的现象。
  小结2:磁铁A对磁铁B施加吸引力的同时,磁铁B也对磁铁A施加吸引力。
  实验3:两只弹簧对拉,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
  小结3:一个弹簧对另一个弹簧施加拉力的同时也受到另一个弹簧的拉力。
  实验4:让学生手压笔尖,让学生谈谈感受,并分析原因。
  小结4:手压笔尖,给笔尖施加一个力,同时笔尖也给手一个力。
  综上归纳得出:一个物体对别的物体施加力的同时,也要受到别的物体对它施加的力。因此,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2.实验探究——力的作用效果
  实验1:小钢珠在条形磁铁的作用下,改变了运动方向。
  实验2:在桌面上用力推小车,小车由静止变为运动。
  实验3:用力将弹簧拉伸,将塑料尺放在一摞书上用手向下压弯。
  实验4:两个同学进行篮球抛球和接球,篮球由静止变为运动,后由运动变为静止。
  演示完实验之后,提出问题:在图示情景中,有没有力的作用?怎样判断有没有力?
  进一步引出问题:力作用在物体上,会产生哪些效果呢?
  引导学生讨论上述实验和生活实例,最后得到结论:力的作用效果是使物体发生形变,也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上述实验中,书、条形磁铁、小车、弹簧秤、笔尖、小钢珠、篮球等都取材于学生熟悉的物品,以这些物品设计实验,学生能够体验到简单现象中蕴藏的物理道理,促进对力的概念的内涵理解,增加学习体验。
  责任编辑 罗 峰
其他文献
目的: 探讨不同年龄段冠脉造影患者升主动脉压特点及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关系. 方法: 选取2008年8月-10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181例冠脉造影病历资料进行回顾
目的: 研究在七氟醚吸入诱导前靶控输注瑞芬太尼对诱导期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气管插管条件及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方法: 46例择期全身麻醉手术患者,随机分成复合瑞芬太尼组
荞麦 (1)选用高产良种。湖北省农科院现代化所育成的9201、9202、9301等均是高产早熟的荞麦良种,比一般农家品种增产40%~50%,全生育期65天左右。(2)适时播种。在立秋至处暑均可
课堂教学中善于运用“望、闻、问、切”,这是教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一种有效手段。教师在课堂上既需体察入微,又需把控学生学习情绪状态,既需导演好师生的角色定位;又需处理好教与学的成效,从而促使学生在教师“望、闻、问、切”的牵引下,开启学习兴趣之门,掌握学习知识之路。  一、“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望”,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需要对学生进行观色察微,从学生的表情发现学生上课的思想精神状态,并及时纠正
期刊
小学语文教材为学生认识世界、了解人生提供了一个色彩斑斓的空间,为学生心理品质的优化提供了有血有肉的凭借物。充分利用语文教材,挖掘丰富而生动的内涵,是语文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得天独厚的优势。  一、让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阅读教学中  1. 通过阅读分析课文,在审美陶冶中塑造学生健康的人格。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几百篇课文,许多课文中有十分明显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如《观潮》《桂林山水》《鸟的天堂》等课文就可
期刊
高产和稳产是育种家选育大麦新品种追求的育种目标。温振民等首先运用高稳系数法(HighStability Coefficient Method简称HSC法)评价玉米的高产稳产性,苏瑶、张保亮、张坤普
WTO的经济学家认为,全球贸易将在2014和2015年呈现适度增长态势,预计增长幅度分别为4.7%和5.3%。虽然增幅未超过过去20年5.3%的平均水平,但高于过去两年平均2.2%的增长幅度。
办出学校特色,以特色求强势、以强势创品牌、以品牌促发展,既是学校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多样化的必然要求,更是深化教育体制改革的题中之义。1993年,
期刊
数学问题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华罗庚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数学应用题是把纯数学问题和实际问题联系起来的一座桥梁,是运用数学知识、数学方法和数学思想来分析研究客观世界的种种表象,并加工整理和计算求解的过程。因此,应用题教学是九年义务教育的一个重要教学内容,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手段。  然而,在日常教学中,不少学生害怕解
期刊
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思维一般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针对学生的认知特点,新教材通过图文并茂、形式多样、可读性强的主题图来呈现数学条件和数学问题,利用主题图,充分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和理解能力,为学生今后的数学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然而,在实践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只是单纯被生动有趣的图画吸引,难以理解图意,更别说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了。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往往把教材中的主题图当作一种教学媒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