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型社会政策与城市贫困治理——以南京市为例

来源 :南京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sj123456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社会的急剧转型,在产业结构调整和国有企业改制过程中,我国城市出现了一个以下岗失业职工为主体的新城市贫困群体,城市贫困问题正在成为一个影响我国经济社会稳定发展的社会问题。从1993年开始,我国开始探索并逐步建立以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核心的城市贫困救助制度,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南京市作为我国东部沿海一个数百万人口的省会大城市,其面临的城市贫困问题和治理贫困的制度措施,在全国有一定的典型意义。南京市于1996年开始建立以低保制度为核心,以医疗救助、教育救助、住房保障等为配套措施的城市贫困救助制度,为保障城市贫困群体的基本生活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目前城市贫困治理的措施基本上属于事后补偿性质的消极救助,只能维持贫困群体的基本生活,不能很好地帮助贫困群体真正脱贫。研究我国现行城市贫困救助的制度和实践,创新城市贫困救助的理念,完善我国贫困救助的社会政策和制度,是当前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理论和实践的重大课题。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以梅志力(J.Midgley)、泰勒-古比(P.Tayor-Gooby)、吉登斯(Giddens)等为代表的学者提出的发展型社会政策,是一种积极的治理贫困的社会福利政策。发展型社会政策认为经济发展和社会政策是相互融合的,主张利用有限的社会福利支出提高贫困群体的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发展型社会政策在西方许多福利国家得到具体执行,并产生了积极效果。 借鉴国际上发展型社会政策的理论和实践,我国在城市贫困治理过程中也应该实行政策转型,变消极的事后补偿为积极的事前防御,努力提升贫困群体的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城市贫困治理应该从简单地维持人的基本生存转向更高的目标:通过促进贫困群体自身能力的发展,以逐渐摆脱贫困。
其他文献
学位
本文是以两所大学人文社科院系的学术人为例开展的实证研究,旨在探究我国学术知识分子关于著作权的观念和性情倾向是怎样的,为何会这样。以往关于知识分子著作权观念的研究多从
备煤及配煤环节对焦化厂运作过程有重要作用。当前,传统的备煤系统已经不能在适应焦化厂生产运作。设施跟不上、生产环境很差、场地与场地的间距太远等已经成为焦化厂进一步发
计划生育是20世纪中国进行的最伟大的社会改革试验之一,对中国社会,特别是乡村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政府会实行不同的乡村计划生育管理措施。相应的,农民的生育
阶层的消费行为及特征从来就是社会学家和消费理论学家十分注重的研究论题。作为中产阶层的“新生力军”,西方社会学界对于白领阶层生活方式以及消费行为的研究已经比较成熟。
学位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对非公有制企业发展的政策导向从禁止、默许到支持,非公企业经历着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过程。与此同时,非公企业职工人数也在不断增加,职工素质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