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与社会关系视角下乡村计划生育政策执行过程研究——以税费改革后S乡计划生育的政策执行情况为例

来源 :西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27-Au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计划生育是20世纪中国进行的最伟大的社会改革试验之一,对中国社会,特别是乡村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政府会实行不同的乡村计划生育管理措施。相应的,农民的生育行为也会随着社会的变迁而变化,但农民作为乡村社会生活的主体,他们的生育行为由于受到乡村社会基础的影响而表现出很强的保守性。本文立足于我国农村税费改革的时代背景,以地处西部地区的S乡为例,基于实地的访谈资料和地方资料,从微观角度详细描述了S乡政府在税费改革以来计划生育政策的执行过程,探究了乡政府与农民经过怎样的互动博弈,从而使得该乡的计划生育政策的执行成为可能的。本研究认为,税费改革后,乡镇财政变得越来越“空壳化”,致使乡镇政府计划生育政策的赢利化色彩日益变浓,控制人口和计生服务的意义与功能却没有得以较好地实现和加强。而农民面对乡镇政府的社会抚养费的征收,并没有“坐以待毙”,而是想方设法地“逃避”。为了各自的利益,双方时而对立、时而合作。在这种看似非理性的纷乱无序的互动中,二者在不断的相互博弈中达到一种动态的利益平衡,从而使国家的计划生育政策的执行得以可能。  
其他文献
“无症状乙肝病毒携带”只是一种特殊的生理属性。这样的一种生理属性本身并不值得讨论,但当它由于附着于个体身上,并成为了共同具有这种差异的所有个体的群体性标签时,它也就在
学位
在消费社会,消费日渐脱离满足人类基本生理需要的生产性消费的意义,成为个体身份建构与认同表达的重要实践手段,是建构自我与社会、文化与身份认同的重要场域。本研究主要就新生
基于梁启超“以西方社会为镜”对中国传统社会开展的大量对比研究的事实,以及康梁“群学”是中国社会学发轫时期探寻社会学本土化的重要代表的基本判断,本文对梁启超的相关社
学位
本文是以两所大学人文社科院系的学术人为例开展的实证研究,旨在探究我国学术知识分子关于著作权的观念和性情倾向是怎样的,为何会这样。以往关于知识分子著作权观念的研究多从
备煤及配煤环节对焦化厂运作过程有重要作用。当前,传统的备煤系统已经不能在适应焦化厂生产运作。设施跟不上、生产环境很差、场地与场地的间距太远等已经成为焦化厂进一步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