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体外实验证实乳腺癌MDA-MB-231和MCF-7细胞源胞外囊泡(Extracellular Vesicles,EVs)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man umbilical vein endothelial cell,HUVEC)生物学特性的影响,以及HUVEC源性EVs对MDA-MB-231和MCF-7细胞生物学特性的影响,探讨两种细胞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以期说明血管内皮细胞参与肿瘤进程的可能作用机制,并为乳腺癌的治疗提供新的策略和思路。方法:(1)采用差速超速离心法分离乳腺癌细胞源EVs,透射电镜观察乳腺癌细胞源EVs形态;Nanosight检测乳腺癌细胞源EVs的粒径分布;Western blot检测乳腺癌细胞源EVs表面蛋白CD9、CD63的表达情况。(2)免疫荧光观察乳腺癌细胞源EVs被HUVEC内化过程。(3)通过MTT法和平板克隆实验检测乳腺癌细胞源EVs对HUVEC的增殖影响,观察不同浓度乳腺癌细胞源EVs处理后HUVEC的形态学变化;通过划痕实验和Transwell实验检测乳腺癌细胞源EVs对HUVEC迁移作用;通过成管实验检测乳腺癌细胞源EVs对HUVEC的成管影响;通过Western blot检测乳腺癌细胞源EVs对HUVEC的JAK2、p-JAK2、STAT3、p-STAT3蛋白的表达情况。(4)通过平板克隆实验观察乳腺癌细胞源EVs对AG490抑制剂处理后的HUVEC增殖的影响;通过划痕实验和Transwell实验检测乳腺癌细胞源EVs对AG490抑制剂处理后的HUVEC迁移作用;通过成管实验检测乳腺癌细胞源EVs对AG490抑制剂处理后HUVEC的成管影响;Western blot检测乳腺癌细胞源EVs对AG490抑制剂处理后的HUVEC的JAK2、p-JAK2、STAT3、p-STAT3蛋白的表达情况。(5)通过MTT法和平板克隆实验检测不同浓度的HUVEC-EVs对乳腺癌细胞的增殖影响;通过划痕实验和Transwell实验检测HUVEC-EVs对乳腺癌细胞的迁移和侵袭作用;通过Western blot检测HUVEC-EVs对乳腺癌细胞的JAK2、p-JAK2、STAT3、p-STAT3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1)镜下观察乳腺癌MDA-MB-231和MCF-7细胞源EVs呈杯状或盘状结构的膜性纳米级囊泡,直径在几十到几百不等;通过Western blot检测乳腺癌细胞源EVs表面蛋白发现其表达CD9和CD63,符合EVs的一般表面标记。(2)免疫荧光证实了乳腺癌细胞源EVs可以被HUVEC内化。(3)MTT、平板克隆实验、Transwell实验、划痕实验和成管实验结果显示,乳腺癌细胞源EVs处理后的HUVEC的增殖、迁移、成管能力明显增强;AG490抑制剂处理后,HUVEC增殖、迁移、成管能力下降。(4)Western blot结果显示随着乳腺癌细胞源EVs浓度的增加,p-JAK2、p-STAT3表达增加;而加入AG490抑制剂后,p-JAK2、p-STAT3表达减少。(5)MTT、平板克隆实验、Transwell实验和划痕实验结果显示,HUVEC-EVs处理后的乳腺癌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明显增强。(6)Western blot结果显示随着HUVEC-EVs浓度的增加,p-JAK2、p-STAT3表达增加。结论:乳腺癌细胞源EVs可通过JAK2/STAT3途径促进HUVEC的增殖、迁移和成管,同样HUVEC-EVs也可以通过JAK2/STAT3途径促进乳腺癌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本研究结果进一步证实,阻断肿瘤组织血管生成是乳腺癌治疗的有效途径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