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G1478联合埃索美拉唑对胃癌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

来源 :郑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xhbj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抑制剂AG1478、埃索美拉唑(ESO)及两者联合在调节胃癌细胞增殖、凋亡中的作用和可能分子机制,为两者联合应用抗胃癌治疗提供实验和分子理论依据。方法1.用CCK8方法分别检测ESO与EGFR抑制剂AG1478单独应用对胃癌SGC-7901细胞和AGS细胞活力的影响,计算出两药作用于两种细胞的IC50值,为后续实验选择合适的给药浓度提供参考。2.将SGC-7901细胞和AGS细胞分别设为4组:对照组、ESO、AG1478组、ESO联合AG1478组。分别用CCK8法检测各组细胞活力,EdU方法检测各组细胞增殖能力,Transwell实验和划痕实验检测各组细胞迁移能力,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细胞凋亡情况,细胞免疫荧光法检测自噬。3.应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各组细胞中信号通路相关蛋白、增殖与凋亡相关蛋白和自噬相关蛋白的表达情况。4.统计学分析:所有试验在相同的处理条件下用不同批次的样本重复检测3次,结果用SPSS21.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Graphpad Prism8.0软件进行作图。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χ±S)表示,了解不同浓度的ESO、AG1478单独使用以及两药联合使用对两种细胞生物学作用的影响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并采用Tukey法进行事后两两比较,检验水准α=0.05。结果1.ESO抑制胃癌细胞活力呈时间和浓度依赖性。CCK8结果显示,ESO作用AGS 细胞 24h 和 48h 的 IC50 分别为 87.45±13.22 mg/L 和 64.46±6.27 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药物作用SGC-7901细胞24h和48h的IC50分别为219.35±25.29mg/L 和 79.21±7.00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AG1478抑制胃癌细胞活力具有浓度和时间依赖性。CCK8结果显示,AG1478 作用 AGS 细胞 24h 和 48h 的 IC50 分别为 14.62±3.77 μmol/L 和 8.2±0.91μ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G1478作用SGC-7901细胞24h和48h的IC50分别为24.01±5.16 μmol/L和12.7±2.47 μ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AG1478抑制胃癌细胞中EGFR蛋白表达呈浓度依赖性。4.AG1478联合ESO对胃癌细胞的活力抑制作用较单药组增强。CCK8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单药组与联合组细胞活力均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单药组相比,联合组细胞活力下降更为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AG1478联合ESO对胃癌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较单药组增强。EdU检测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单药组与联合组红色荧光细胞比例均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单药组相比,联合组红色荧光细胞比例下降更为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AG1478联合ESO对胃癌细胞纵向迁移能力的抑制作用较单药组增强。Transwell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单药组和联合组穿过小室的细胞数量均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单药组相比,联合组细胞数量减少更为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AG1478联合ESO对胃癌细胞横向迁移能力的抑制作用较单药组增强。划痕愈合实验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单药组和联合组横向迁移率均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单药组相比,联合组细胞横向迁移率下降更为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8.AG1478联合ESO能够诱导胃癌细胞凋亡。流式细胞术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AG1478组和联合用药组细胞凋亡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9.AG1478联合ESO对胃癌细胞的自噬作用较单药组增强。细胞免疫荧光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单药组和联合组单细胞中LC3B荧光点数均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单药组相比,联合组单细胞中LC3B荧光点数增加更为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0.AG1478联合ESO对胃癌细胞中增殖、凋亡与自噬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单药组和联合组细胞中P62、PCNA蛋白表达量均下降,单药组下降更为明显;与对照组相比,单药组和联合组细胞中P53、LC3B、Cleaved-PARP蛋白表达量增加,联合组效果更为明显。11.AG1478联合ESO对EGFR/PI3K/AKT通路蛋白表达的影响。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单药组和联合组细胞中P-EGFR、EGFR、AKT、PI3K蛋白表达量均下降,联合组效果更为明显。结论EGFR抑制剂AG1478联合ESO通过共同抑制EGFR/PI3K/AKT信号通路增强对胃癌细胞增殖、迁移能力的抑制作用和对胃癌细胞的凋亡、自噬的诱导作用。
其他文献
为了满足人类对天然气能源的需求,本文采用撞击流技术耦合水合物法分离低浓度煤层气,进而得到高浓度CH4。以30 mol%CH4/70 mol%N2混合气模拟低浓度煤层气,首先探究了低浓度煤层气在环戊烷(1.0 mol%CP)、环戊烷+十二烷基硫酸钠(1.0 mol%CP+0.0017 mol/L SDS)、环戊烷+十二烷基硫酸钠+烷基多糖苷(1.0 mol%CP+0.0017 mol/L SDS+1
学位
背景新生儿溶血病(Hemolytic disease of the newborn,HDN)是指因母儿血型不相容,母体针对与其不同的胎儿红细胞血型抗原所产生的相应免疫球蛋G(immunoglobulin G,Ig G)通过胎盘进入胎儿血液循环,并因此导致胎儿或新生儿发生同种免疫性溶血。近年来,自常规给予Rh阴性女性接种抗D免疫球蛋白预防以来,ABO血型不合已逐渐成为新生儿溶血病的主要原因。因为免疫
学位
抗菌纤维具有抑制细菌等微生物滋生的优异性能,在家居、包装、医用纺织品等领域有着极高的应用潜力。目前抗菌纤维的基底材料主要是合成纤维,其原料来源于煤、石油等不可再生资源,纤维素因来源广泛、价格低廉、生物相容性好、力学性能优异,有望代替合成材料成为抗菌纤维的首选原料之一;抗菌剂的选择以抗生素、银、铜等无机抗菌剂和季铵盐、卤代胺等有机抗菌剂为主,存在容易产生抗药性、成本高、易氧化变色、有毒副作用等问题。
学位
煤炭燃烧释放的二氧化硫(SO2)和氮氧化物(NOx)是造成臭氧层空洞、光化学烟雾等大气环境问题的主要污染物。目前,研发高效烟气同时脱硫脱硝工艺是燃煤烟气污染物控制领域的重要方向。液相吸收法是一种低温同时脱硫脱硝技术,但烟气中一氧化氮(NO)水溶性差,在吸收液中传质阻力较大,导致NO液相脱除性能差。利用铁基催化剂活化过氧化氢(H2O2)产生羟基自由基(·OH),将NO转化为易溶于水的高价态氮氧化物及
学位
背景与目的鉴于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合并2型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 Type 2,T2DM)疾病血管病变更加严重并伴有较高的死亡风险和其他不良事件,因此对于ACS合并T2DM患者的风险评估及预后的改善一直是全世界心脏病学家关注的焦点。目前认为疾病风险增加与血小板反应性及炎症之间有密切关系。炎症是T2DM及ACS患者发病的共同基础
学位
酚类污染物给人类生活带来严重影响。虽然非均相类芬顿高级氧化技术具有工艺简单、稳定性高、p H适用范围广、可回收且经济效益好、不易造成二次污染等优势,但是很多金属氧化物纳米颗粒存在易团聚,活性低等缺点,开发活性高、不易团聚的类芬顿催化剂用于降解酚类污染物有着重要意义。首先采用浸渍煅烧法成功制备了nFe2O3/MIL-101(Cr)复合材料催化剂,确认了nFe2O3/MIL-101(Cr)复合材料的最
学位
尼龙5X是目前公认的尼龙66替代材料,其技术核心是单体戊二胺的高效合成。传统戊二胺合成方法是L-赖氨酸生物发酵脱羧法,但存在戊二胺对细胞具有毒害作用、酶活低、酶结构不稳定等不足。多相化学脱羧法因具有催化剂易分离、不受戊二胺毒性影响等特点,逐渐受到研究者们青睐。本论文创新性地采用一步化学脱羧法,以负载型氧化钌为催化剂,开展L-赖氨酸脱羧制戊二胺的研究,为高效合成戊二胺开辟了新思路。(1)利用等体积浸
学位
当今时代,人们日益增长的能源需求同化石能源短缺之间的矛盾逐渐加深,同时人们越来越注重环境保护并提倡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因此,迫切需求一种可再生的绿色能源投入使用。生物质在自然界中具有广泛性、可再生性,其热解产物为生物油,可用于生产燃料、大宗化学品原料,且对环境的污染较小,是一种极具潜力的绿色可再生能源。我国是一个富煤少油的国家,同时是亚洲第一大花生生产国,每年花生壳的资源约为500万吨,实现花生壳
学位
目前我国铜资源短缺的现状与铜消费量增长的趋势之间矛盾日益严重,而铜渣作为火法炼铜产生的固废资源,其铜品位大多高于我国铜矿的可开采品位,具有较高回收价值。铜渣成分复杂,铜与脉石矿物嵌布紧密,如何将铜渣中含铜相与其他矿相有效分离是实现铜渣中铜高效回收的关键。本试验选择环保高效的甘氨酸为浸出剂,采用浮选-甘氨酸碱性浸出法联合分离提取铜渣中的铜,以工艺矿物学研究-浮选试验-浸出试验-浸出动力学分析-浸出液
学位
理论计算在能源领域中应用广泛,特别是在开发和设计新型能源存储和转化材料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第一性原理对材料的微观结构、电子结构、吸附与扩散性质、催化反应机理等方面进行解析,可以清晰地解释物理化学变化过程中的机理、预测和设计高性能材料。对于锂相关的电化学过程,如锂硫电池中在锂离子(Li+)传输中硫正极锂化产生一系列多硫化锂中间体(Li2Sn,n=1~8)导致穿梭效应,锂介导电化学氮还原反应的机理仍没有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