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是我国,乃至是世界上发现岩画数量最多、最早有岩画记录的地区之一。新疆地处亚欧战略腹地和扼丝绸之路要冲,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聚集融合和“兵家必争”之地,先后有塞族、月氏、乌孙、匈奴、鲜卑、柔然、突厥、回鹘、蒙古等多民族在此交融、繁衍生息。天山山脉长2500公里,宽200余公里,在新疆境内的长度约为1500余公里。山区内广布河谷和山间盆地。无论是从哈密的东天山岬角到特克斯河谷,还是从库鲁克到博格达,都凿刻有大量的岩画。尤其是被列为世界遗产文化名录的天山以北,阿尔泰山以南的北疆地区,其因分布着山川盆地、丰沛草场,而留有丰富的岩画遗存。作者通过多次对该地区实地考古学调查与研究,获得了阿尔泰山地区岩画和天山地区岩画珍贵的第一手资料。丰富、扩展和填补了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关于阿尔泰山地区和天山地区部分岩画的空白。作为早期游牧民族文化的艺术语言,阿尔泰山岩画和天山地区岩画蕴涵着十分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是古代先民用独特的方式对历史的纪录,是刻绘在岩石上的史书,是对文字资料的补充。阿尔泰山和天山地区的岩画则以“数量巨大,分布面广,风格多变,题材丰富,内容繁多”著称,在中国乃至世界岩画中都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极为独特的魅力。岩画的题材内容多涉及各类动物、原始的狩猎与畜牧、民族人物、服饰、生殖崇拜、车马战争、祭祀巫师等。论文共分为五章,分别从前言、阿尔泰山地区岩画研究分析、西天山地区岩画研究分析、东天山地区岩画研究分析、阿尔泰山和天山地区岩画演化及其相关问题探讨等进行考古学调查与研究。作者选取了阿尔泰山和天山地区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岩画群作为主要研究对象,主要包括:阿尔泰山的杜拉特岩画群、阿克巴斯陶岩画群、玛依玛托别岩画群;西天山地区的本布图岩画群、喀拉也木勒岩画群、努勒思拉克斯陶岩画群、巴尔达库尔岩画群、库勒萨依岩画群;东天山的八墙子岩画群。通过对这些地区岩画群的研究对整个阿尔泰山和天山地区的岩画构建一个时空框架。论文的主要研究方法。首先,运用考古地层学和类型学的方法对岩画进行研究。目前,判断岩画年代早晚最为有效的方法就是将同一块岩石上的岩画按风格特征、凿刻方法、凿刻工具、岩晒深浅来进行判断,然后运用考古地层学和类型学的方式将其进行分幅、分组、分期讨论。其次,通过“三位一体”法确定部分典型岩画的相对年代。所谓的“三位一体”,即通过岩画、居址以及居址周围的墓葬进行综合考虑判断。岩画的出现并不是偶然孤立的产物,它是一群具有特定文化的人群为了记录下与自己生活相关的一些重要事件或者是祭祀活动而专门刻画在岩石上的作品。大部分岩画的分布都是在依山背风朝阳向南的黑色花岗岩上,在岩画分布的山脚下大多有河水流过,河两岸有墓葬群,离墓葬群不远的地方有时还可以看到居址。这三个要素几乎在每个岩画点都会交叉出现,这足以说明岩画和墓葬、居址是有着必然联系的。因此,通过借用已知的研究手段对岩画周围居址和墓葬的出土器物进行研究,进而深层次探讨岩画的年代问题是目前为止最为科学有效的方法。阿尔泰山和天山地区岩画,最早、最原始、最忠实地记载了远古的狩猎时代、铜石并用时代,乃至原始部落、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等侧面,触及远古时代人类的宗教信仰、审美观念、物种演化、经济盛衰、社会变迁等,贯穿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沿革史,是人类早期社会的最重要的文化遗产和百科全书。岩画学,已经成为一门集美术学、历史学、考古学、军事学、地质学等为一体的综合性交叉学科。剖析岩画,不仅可以揭示远古先民的生产方式、经济活动、宗教信仰、军事思想、哲学思想、美学观点,以及人和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而且对于研究社会发展史、经济史、民族史、民俗文化史、宗教史、科技史、艺术史等都有着重要的文献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