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人者追偿制度研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IA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社会分工日益明确细密,交易日渐频繁,市场逐渐繁荣,被使用人作为生产活动的直接实施者,在执行用人者指示的工作任务时,时常侵害到其他人的权利,由谁承担赔偿责任的问题随之提出。为规制用人者、被使用人和第三人之间的关系,用人者责任制度应运而生。《侵权责任法》第34-35条规定了用人者责任,即用人者对被使用人在执行职务中对第三人造成的损害承担替代责任,该条是为了保障受害者的利益,而对于用人者自身合法权益保障问题却没有规定。目前,我国只在司法解释中规定了雇主追偿权,而且过于原则,仅仅适用于雇主承担替代责任后的追偿问题,关于其他的用人者能否享有追偿权没有给出明确的规定。因为民法学界通常倾向于研究用人者替代责任,关于替代责任由用人者承担后的追偿权问题研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所以造成用人者的权益在司法实践中要想得到有效的维护就面临一定的难度,违背了民法最基本的公平原则,故本文尝试对用人者追偿权做浅显的讨论,以求教于方家。全文沿两条主线展开论述,一是用人者追偿制度的基础理论,二是用人者追偿制度的完善,前者为后者提供理论准备和支撑。第一部分,用人者追偿制度的基础理论,本部分用三个章节来论述。首先,分析用人者追偿的涵义、特征及分类。用人者责任制度是用人者追偿制度的前提,故而在分析用人者责任的规定前提下,得出用人者追偿的涵义;进而分析出用人者追偿具有派生性、法定性、无过错性和平衡性的特征;同时,笔者根据追偿的前提条件和追偿范围的不同,将用人者追偿分为有偿用人者的追偿和无偿用人者的追偿。其次,探讨了用人者追偿制度的理论基础,这是该部分论述的重点。在分析国内外学者们主要观点的基础上,笔者认为用人者追偿制度的理论基础主要有公平责任、利益平衡和风险防范。最后,讨论了用人者追偿的成立要件。也即是用人者在何种情况下有权向被使用人进行追偿,主要包括主客观两方面要件,客观要件包括用人者承担了替代赔偿责任和被使用人存在不当职务行为,主观要件包括被使用人存在故意和重大过失两种情形。第二部分,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对用人者追偿制度的完善提出自己的见解。主要包括立法模式的选择、追偿权的行使方式和用人者责任保险的完善。首先,介绍了国外两种用人者追偿立法模式,英美法系默示的立法模式和大陆法系明示的立法模式,在分析我国关于用人者责任追偿权的立法状况的基础上,笔者建议选择大陆法系明示的立法模式,并且建议对《侵权责任法》第34条进行重塑。其次,详细的讨论了追偿权的行驶方式问题。对于追偿的方式,用人者和被使用人之间有约定的,按约定,如果不存在约定,可以扣除雇员工资中的一部分,扣除的部分应低于一定的比例,而且还要考虑维持被使用人基本生活保障的需要;关于追偿的具体份额,笔者认为国家赔偿中法关于国家追偿权中追偿比例做出的规定很值得借鉴,同时与刑法中对刑期确定的方式相融合,从而对追偿权份额的确定具有影响的因素进行分类,即包括具体事实情节、基本事实情节两种,具有决定性影响的是基本事实情节,份额的基本档位也由其决定,进而结合具体事实情节做出微调,最终努力确保份额承担的相对公平、合理。最后,在介绍英美国家用人者责任保险制度的基础上,笔者分析了我国用人者责任保险发展缓慢的原因,并提出应当强制投保用人者责任险和相关法律衔接的建议。
其他文献
文章通过把绘图仪绘图过程调度问题抽象为在加权无向图中求解最优Hamilton-回问题,得出该问题属于NP完全问题,指出求解其有效算法的必由之路是寻找近似算法,并且给出了三个近似算法,这些算法
为了解决复杂函数的无穷限广义积分无法通过分步积分法得到精确结果的问题,科研工作者提出了以数值逼近的方法去求解该类积分的近似数值解,用该数值解去替代原广义积分。在实
目的:有效提高后勤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方法:针对后勤工作特点进行探索。管理上用依法合理、合情的意念进行人性化的管理;工作上营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使员工在工作中感受到
当前,世界经济复苏乏力难以改变,美国又推出量化宽松政策,加大了世界经济发展趋势的变数,未来国际市场的竞争将更加激烈。我国经济运行中也出现新的矛盾和问题,主要是经济增
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使得相关领域的商业竞争越来越激烈,我们除了享受其带来的便捷,也不得不面对这种新经济形态的挑战。互联网是以技术革新作为其主要的竞争力,而这种技术的联
灌区水文过程对于面源污染物的迁移、转化起到了重要的驱动作用。为揭示东北水稻灌区的水文及面源污染过程,该文在多年试验的基础上,运用修正的SWAT模型对其开展了模拟研究。
我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中有很多对官员道德的精彩论述,但封建社会的历史却一再表明,传统官德建设的效果并不十分理想,存在巨大的缺憾与局限性。如传统官德建设注重道德软约
近年来,我国农村发展的步伐逐渐加快,农村土地的价值与日俱增。农村的土地作为农业生产最基本的要素,势必要求我们对其进行科学的配置及管理,而进行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的重要
<正>以"一体化"培养模式为抓手,创新人才培养理念和人才培养方式,坚持"选种"模式创新、"育种"载体创新、"播种"平台创新,全面强化基层一线员工培养,为企业发展储备人才。基层
为探明中、迟熟型杂交稻品种在不同机插秧龄条件下的适应性及品种间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差异,研究了不同移栽秧龄对机插中、迟熟杂交稻产量及群体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21 d适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