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巴山前陆带位于秦岭造山带与四川盆地的转换带,从北向南可划分为4个不同的构造带:冲断-推覆构造带、基底拆离构造带、盖层滑脱构造带和前陆坳陷带。各构造带发育不同的构造变形样式。NE至SW,变形性质由韧性变形过渡为脆性变形,变形深度和强度逐渐减弱。中生代以来,区内发育多期构造活动,以NE-SW向挤压和NW-SE向挤压两期最为发育,而且,该两期构造同构造期流体活动强烈,充填于断裂内的方解石脉十分普遍。对两种脉——层间充填脉和断裂充填脉——进行了稀土元素、钐-钕及铷-锶同位素分析。层间充填脉的稀土总含量显著高于断裂充填脉并富轻稀土(LREE),用球粒陨石进行标准化后的断裂充填脉稀土曲线则较平直。层间充填脉87Sr/86Sr和143Nd/144Nd值分别为0.71068-0.71115和0.51192-0.512058,在通过147Srn/144Nd-143Nd/144Nd图解获得Sm-Nd等时线年龄为357±230Ma(2a)(MSWD=24),143Nd/144Nd初始值为0.51168±0.00019,与此相比,断裂充填脉的四个样品在147Sm/144Nd-143Nd/144Nd或87Sr/86Sr-143Nd/144Nd图解上则相对分散。可见源自两种脉的流体有着不同来源和活动过程。有机包裹体与流体碳氢氧同位素特征说明在构造过程中活动的流体不仅沿着断层流动,也存在着在地层中呈渗透方式流动,这对油气从地层中萃取和二次运移和富集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