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地表低速层衰减特征的实验研究

来源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qingg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地表低速层的高吸收衰减特征严重影响地震资料的分辨率。虽然现有的地震处理方法和软件能够对近地表低速层的衰减效应进行处理,但大部分处理结果只是部分消除地层衰减效应,这主要是由于缺乏对近地表低速层衰减特征更全面、准确、定量的研究与分析。利用地震物理模拟方法参数可控性高、模拟结果真实性强、数据资料信噪比高的特点,可以为全面、准确、定量的研究近地表低速层衰减特征提供高质量的地震物理模拟数据。无论是野外勘探还是实验室研究,准确地估算Q值是进行衰减特征研究的基础,尤其是近地表低速层Q值估算时,会受到近场效应的影响,导致测量获得的Q值存在很大误差。在实验室Q值测量时同样会受到近场效应的影响,由于换能器的近场效应引起的衍射效应严重影响Q值的测量和估算。针对衍射效应对Q值测量影响的问题,通过数值模拟和实验测量方法,研究分析了不同测量情况下衍射效应对Q值测量影响的大小,给出了降低衍射效应的实验方法。实验结果表明,增大换能器主频、换能器半径、换能器之间距离(样品长度)以及降低参考样品与测试样品之间的声学特性差异,可以降低衍射效应对Q值测量计算的影响;相同测试条件下,衍射效应对高Q值样品的影响程度远大于低Q值样品。实验室中有多种Q值的测量方法,各种测量方法都存在较大误差,以标准样品和物理模型样品为研究对象,研究分析不同测量方法Q值测量时的各种影响因素以及其各自的准确性和稳定性,并针对受衍射效应较强时理论校正方法不准确的问题,对现有测量方法进行了改进,提出一种降低衍射效应的实验测量方法。实验结果表明,通过测量方法的改进和理论方法的校正,提高实验室Q值测量的准确性和稳定性。同时针对常规频率域方法求取Q值时的时窗影响问题,将时频分析技术应用到实验室Q值计算中,提出了基于S变换的超声衰减计算方法。实验结果表明,基于S变换的超声衰减计算方法提高了Q值测量的稳定性和准确性。基于已有地震物理模拟技术,研制了不同衰减特性近地表衰减材料,首次对衰减材料的衰减特征开展定量研究,并将模型材料测量获得的Q-V数学关系与野外经验Q-V关系进行对比。基于衰减材料各参数之间的数学关系进行地层衰减定量模拟,实验结果表明,近地表衰减材料具有很高的可控性,并且与野外地层衰减特征具有很高的相似性,同时地层衰减定量模拟的地震物理模拟方法具有很高的准确性。最后将地层衰减定量模拟的地震物理模拟方法,应用于近地表低速层地震物理模拟,设计制作了首个结合实际模拟区的近地表低速层地震物理模型,并对其进行二维和三维地震物理模拟数据采集,同时对数据进行了处理分析。实验结果表明,利用地层衰减定量模拟方法能够有效、准确地进行近地表低速层衰减特征的模拟,模拟获得的地震记录和频谱特征与野外具有很好地相似性,采集获得的地震数据能够为进一步深入研究近地表低速层的衰减特征提供可靠正演数据。
其他文献
在多种提高石油采收率技术中,泡沫驱被认为是一种极具发展潜力的技术。作为非混相两相驱技术,其流动特征取决于注入与被驱替流体的物理与化学性质、水动力,以及多孔介质的物理与化学性质。而由于运移机理的多尺度特性,使得多孔介质中多相流的建模具有挑战性。目前关于泡沫驱技术的理论模型包括经验模型与机理模型,经验模型将泡沫体系的封堵效果简化为流体流度的降低,其降低指数来自于实验结果(现象)拟合;机理模型引入了泡沫
低渗油藏注水开发过程中,注水井和采油井的压力变化方式差异大,注水井虽未压裂或只进行了小型压裂,但注水量大;采油井即便进行了大规模压裂,但产液量仍然很低。鄂尔多斯盆地低渗油田的测试资料表明,注水井试井解释的渗透率远高于油井渗透率,也高于岩心分析渗透率,此外油井见水具有单方向性,这些现象与注水诱发微细裂缝形成水淹通道密切相关。本论文基于鄂尔多斯盆地注水开发矿场实际,分析了注水诱发裂缝的动态特征,建立关
连续型砂岩油气藏是含油气盆地中同一目的层或不同目的层内的不同构造部位广泛含有油气的一类油气聚集,具有“高点低点聚油气共存、高孔低孔含油气共存、高产低产含油气层共存、高压低压含油气层共存”等基本特征,资源潜力巨大。近年来国内外学者针对连续型砂岩油气藏的成因机制和分布规律开展了大量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但针对我国陆相盆地多来源、多阶段、多动力形成的复杂油气成藏特点,还存在三大难题尚未解决,具体表现在:
我国煤层气资源储量丰富,加快其开发进程,对于缓解天然气供应压力、调整能源结构具有重大意义。而我国煤储层低渗透率、低压力、低饱和度特征突出,国外已有的成熟煤层气开发理论不能完全适用,存在储层气水赋存关系不清、产量预测不准等问题。因此,需要针对我国煤层气区块,分析影响煤层气赋存、渗流及产出的关键因素,客观评价我国煤层气开采潜力,促进煤层气资源的合理开发。本论文通过煤样扫描电镜实验及高温炉加热实验,结合
本文采用理论与实验相结合的方法系统的研究了氟氯酰(ClF3O)引发铝基复合燃料的热解和燃烧机理。复合燃料中含有硝酸异丙酯(IPN)、黑索金(RDX)、高氯酸铵(AP)、正癸烷和铝粉等组份。氟氯酰引发复合燃料热解和燃烧的机理可归纳为三个部分:(1)引发反应:氟氯酰与正癸烷发生亲电取代反应生成氟代产物并剧烈放热。反应过程涉及HF中间体漫走和碳正离子生成。(2)热解反应:引发反应释放的热量导致复合燃料发
为掌握货币流通的主动权、维持现行金融体系的稳定,我国积极开展数字人民币的前瞻性研究,现已进入DCEP的试点工作,这将对数字货币及第三方支付行业产生不可逆转的洗牌与重组。本文通过比较法定数字货币和第三方支付在理论基础、支付流程和存款流程等方面的差异,探讨法定数字货币在技术与理论层面下对第三方支付可能造成的冲击。
准确预测事故概率以及事故所造成的环境后果对于输油管道事故定量环境风险评价而言至关重要。但是严重管道事故数量较少,采用传统统计分析方法难以准确计算其发生概率。此外,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土壤参数具有较强的不确定性和相关性,直接影响了泄漏油品扩散范围的预测精度。鉴于此,本文探究了输油管道事故的时间特征以及土壤参数的不确定性和相关性对泄漏油品扩散范围预测结果的影响。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为了完善输油管道
NMR流体分析系统作为一种精密的流体性质识别工具,已被广泛应用于油气性质识别与定量评价中,进而为包括勘探、开采、运输、炼化在内的石油工业领域各个环节方案的制定提供解释参数。针对NMR流体分析系统在应用过程中面临的需求与挑战,本论文的研究重点包括四方面:(1)多参数多功能流体分析系统设计、优化与实现;(2)快速测量方法研究与实现;(3)流动流体流速及弛豫时间测量方法研究与验证;(4)流体性质参数识别
作为一种高效洁净能源,煤层气已经成为我国能源重要组成部分。煤层气是自生自储式的非常规天然气能源,与常规天然气储层相比,煤层气储层具有非均质性强,孔隙/裂隙结构复杂,孔隙度/渗透率低等典型特点,这使得煤岩渗透率演化机制和影响因素以及煤层气产出机理更加复杂。本文以滇东黔西地区煤样为研究对象,开展了孔隙类型、孔径分布、应力敏感等岩样参数测试工作。在实验的基础上,发展了煤岩基质孔隙和裂隙网络数字岩心的建模
在海岛旅游蓬勃发展背景下,关注、量化、精确分析海岛型旅游地空间形态对旅游者足迹和视觉行为的影响,成为重要话题。以福建省5个旅游岛为例,立足三元空间理论,构建“地图空间—足迹空间—认知空间”的分析框架,基于互联网旅游者GPS轨迹和旅行照片数据,运用空间句法和GIS空间分析方法,解构海岛旅游地空间形态,采用多项Logit模型探索海岛形态与旅游者行为之间的作用机理。研究发现:(1)空间形态上,海岛已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