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 SCI)是指由于各种外界直接或间接因素作用于脊柱所造成的脊髓压迫或断裂,在损害的相应节段出现各种运动、感觉和括约肌功能障碍,肌张力异常及病理反射等相应改变。是一种严重的致残性损伤,往往造成患者不同程度的截瘫,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和参与社会活动的能力,也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因此,关于SCI的神经科学的临床治疗、康复、基础研究一直是医学工作者研究的热点。SCI导致肌肉瘫痪,但临床上难以通过徒手评定或目测的方法对周围神经及肌肉功能做出客观判断,一般的临床检查手段比如肌电图、周围神经传导速度检测只能对下神经元及其神经纤维、效应器进行客观评价,但不能对上神经元如脊髓进行有效地客观评价。在法医学鉴定中,被鉴定人主观不配合检查,夸大脊髓功能障碍程度,甚至伪装功能障碍,给鉴定工作带来困难。为解决这一难题,亟需寻找和利用一种现代电生理检测技术,来最大限度地客观评价其功能障碍的存在与否及严重程度。经颅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motorevoked potential,TMS-MEP)能克服上述缺点,是利用变化的磁场无接触地作用于大脑皮层,通过空间耦合入大脑组织内部形成的感应电流刺激细胞,在刺激点下方的神经纤维及效应器肌肉记录到的动作电位。这些年来这一技术被广泛应用于评价颅脑损伤、脊髓损伤、肢体外伤等因素引起相关神经所支配肌肉的电生理变化的研究中。但目前关于脊髓损伤后TMS-MEP与运动功能之间的变化规律研究甚少。本实验通过观察大鼠脊髓损伤后TMS-MEP波形、潜伏期、波幅及运动功能之间的变化特点,验证前期实验得出的回归曲线的可行性和实用性,以期将TMS-MEP应用于脊髓损伤程度和运动功能状态的测定中,为法医鉴定中客观肌力测定提供理论支持。【目的】观察大鼠脊髓损伤后TMS-MEP波形、潜伏期、波幅及运动功能之间的变化特点,将实验数据带入前期相关实验研究得出的回归曲线Y=0.4651X+4.6024(R2=1,P<0.001,其中Y代表BBB值,X代表波幅)内,以期将TMS-MEP应用于脊髓损伤程度和运动功能状态的测定中。【对象与方法】健康成年SD雌性大鼠100只,体重(250.00±19.46)g,分为3个损伤组、1个假手术组和1个正常对照组,每日定量供给混合动物饲料和充足水,在安静、通风、清洁环境下分笼饲养,饲养环境温度控制在23~25℃,相对湿度40%~70%。损伤组参照文献方法应用脊髓打击装置以质量为20g的撞击针在不同高度实施打击:12.5mm组(A组,n=20),25mm组(B组,n=20),50mm组(C组,n=20)。假手术组仅行脊髓暴露,不打击(n=20)。正常对照组(n=20)不进行任何处理。均由同一实验人员进行操作。分别于术前、术后1、3、5天、1周至6周根据大鼠脊髓运动功能评定标准(Basso-Beattle-Bresnahan,BBB)评分及在70%刺激强度下记录腓肠肌的TMS-MEP。在术后6周,将腓肠肌的TMS-MEP结果与运动功能BBB评分进行相关统计学分析,探讨脊髓损伤后TMS-MEP与运动功能变化之间的关系。【结果】A组和B组大鼠脊髓受打击后,最初24小时内双下肢BBB评分最低,伤后第3天运动功能开始恢复(有统计学显著性意义,P<0.01)。到第2周时,BBB评分增加的速度加快,约在第4周评分达到最高,之后趋于稳定,但低于正常水平。C组大鼠脊髓损伤较重,BBB评分较低,约在第3周才可见后肢的旋转、摆动,呈现出迟缓性瘫痪,运动功能恢复较差。到第6周也无法恢复至正常水平。经统计分析MEP波幅同BBB评分显著相关,参照人体肌力等级标准将BBB评分分为6个等级,即0-V级,然后将实验数据带入前期相关实验研究得出的回归曲线Y=0.4651X+4.6024(R2=1,P<0.001,其中Y代表BBB值,X代表波幅)内,经统计学分析,得出的每组BBB值与实验者观察期间得出的评分等级之间存在高度的吻合。【结论】脊髓损伤后BBB评分降低,MEP潜伏期延长,波幅降低、消失或畸形,随着时间的延长,BBB评分值升高,升高的速度逐渐加大,MEP潜伏期缩短,波幅升高,趋于正常。验证了前期实验回归曲线的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