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棘腹蛙Paa boulengeri是一种肉鲜味美、营养丰富且具有滋补功效和药用价值的大型山区食用蛙,具有较好的开发前景。课题研究从2008年4月至2010年3月,基于生态学和系统工程学的原理,在传统蛙类养殖的基础上,利用地下水在低海拔地区对棘腹蛙在人工环境下的生物学特性及生态饲养技术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主要结论如下:1、棘腹蛙成蛙体长在102.4±12.7mm,体重在177.5±32.4g。棘腹蛙成蛙都在夜间捕食,晚6:00-8:00是其捕食高峰,且一次性饱食,白天不再吃食。雌雄蛙抱对时间可持续数小时甚至1-2d;其产卵活动常在1:00-9:00点进行,且产卵持续时间极长,雌蛙产卵也是时产时停。2、人工环境下棘腹蛙雌蛙每次产卵218±67粒,卵径为3.98±0.12mm;人工环境下,5月中旬到6月底是棘腹蛙产卵的高峰期,产卵量占据了年产卵量的60%以上。在人工饲养管理的条件下,自然繁殖的蛙卵受精率比较高,平均达到90%以上,孵化率都达到了85%以上,孵化时间随着水温的提高逐渐减少,畸形率随着水温的提高而升高。3、棘腹蛙蝌蚪孵出时10.98±1.21mm。人工环境下的棘腹蛙蝌蚪从孵化开始,饲养70-90d后就开始变态,100-120d后变态成小幼蛙。刚变态完成的棘腹蛙幼蛙体长为1.98±0.12cm,体重为1.24±0.10g;在人工高密饲养下,棘腹蛙蝌蚪有同类相残的习性,变态个体系小于野生状态下蝌蚪个体,变态时间也提前。棘腹蛙幼蛙有群居习性,开口取食时间一般在变态完成后的7-10d,晚上7:00-8:00是其取食的高峰期。蝌蚪的变态率达到了88%。植物性饵料比例提高能延缓变态,而提高喂动物性饵料比例能加速变态进程。4、经过对比4种不同的棘腹蛙幼蛙的开口饵料得出,摇蚊幼虫是棘腹蛙幼蛙最佳开口饵料;对不同个体大小的棘腹蛙幼蛙冬眠越冬试验表明,幼蛙个体越小,越冬死亡率越高,越冬后幼蛙体重下降在6%左右。在控温越冬的试验中,棘腹蛙幼蛙体重从8.31±1.02g增长到35.21±3.62g,存活率87%。5、人工环境下棘腹蛙从20-30g的幼蛙长到200g以上的商品蛙需经历18个月的时间,其中的生长规律是一个“慢—快—慢”的过程。在成蛙的饲养过程中,6、7、8月是成蛙死亡的高峰期,死亡个数占了总数的43%,成蛙冬眠期的死亡率为8%。此外,本文还研究探索了一套较完善的池养和棚养相结合的生态饲养技术,并针对当前棘腹蛙养殖的现状结合饲养经验提出了棘腹蛙生态饲养的操作规程,为棘腹蛙养殖在不同地区的推广提供了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