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环境下棘腹蛙生物学特性与生态饲养技术的研究

来源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jj30611050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棘腹蛙Paa boulengeri是一种肉鲜味美、营养丰富且具有滋补功效和药用价值的大型山区食用蛙,具有较好的开发前景。课题研究从2008年4月至2010年3月,基于生态学和系统工程学的原理,在传统蛙类养殖的基础上,利用地下水在低海拔地区对棘腹蛙在人工环境下的生物学特性及生态饲养技术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主要结论如下:1、棘腹蛙成蛙体长在102.4±12.7mm,体重在177.5±32.4g。棘腹蛙成蛙都在夜间捕食,晚6:00-8:00是其捕食高峰,且一次性饱食,白天不再吃食。雌雄蛙抱对时间可持续数小时甚至1-2d;其产卵活动常在1:00-9:00点进行,且产卵持续时间极长,雌蛙产卵也是时产时停。2、人工环境下棘腹蛙雌蛙每次产卵218±67粒,卵径为3.98±0.12mm;人工环境下,5月中旬到6月底是棘腹蛙产卵的高峰期,产卵量占据了年产卵量的60%以上。在人工饲养管理的条件下,自然繁殖的蛙卵受精率比较高,平均达到90%以上,孵化率都达到了85%以上,孵化时间随着水温的提高逐渐减少,畸形率随着水温的提高而升高。3、棘腹蛙蝌蚪孵出时10.98±1.21mm。人工环境下的棘腹蛙蝌蚪从孵化开始,饲养70-90d后就开始变态,100-120d后变态成小幼蛙。刚变态完成的棘腹蛙幼蛙体长为1.98±0.12cm,体重为1.24±0.10g;在人工高密饲养下,棘腹蛙蝌蚪有同类相残的习性,变态个体系小于野生状态下蝌蚪个体,变态时间也提前。棘腹蛙幼蛙有群居习性,开口取食时间一般在变态完成后的7-10d,晚上7:00-8:00是其取食的高峰期。蝌蚪的变态率达到了88%。植物性饵料比例提高能延缓变态,而提高喂动物性饵料比例能加速变态进程。4、经过对比4种不同的棘腹蛙幼蛙的开口饵料得出,摇蚊幼虫是棘腹蛙幼蛙最佳开口饵料;对不同个体大小的棘腹蛙幼蛙冬眠越冬试验表明,幼蛙个体越小,越冬死亡率越高,越冬后幼蛙体重下降在6%左右。在控温越冬的试验中,棘腹蛙幼蛙体重从8.31±1.02g增长到35.21±3.62g,存活率87%。5、人工环境下棘腹蛙从20-30g的幼蛙长到200g以上的商品蛙需经历18个月的时间,其中的生长规律是一个“慢—快—慢”的过程。在成蛙的饲养过程中,6、7、8月是成蛙死亡的高峰期,死亡个数占了总数的43%,成蛙冬眠期的死亡率为8%。此外,本文还研究探索了一套较完善的池养和棚养相结合的生态饲养技术,并针对当前棘腹蛙养殖的现状结合饲养经验提出了棘腹蛙生态饲养的操作规程,为棘腹蛙养殖在不同地区的推广提供了借鉴。
其他文献
城市公园作为市民和游客使用频率较高的公共空间,它的主要任务是为在其中活动的人们提供一个良好的游憩与观赏空间,因此它的设计和管理应该服务于使用者的需求,了解他们的需求和
班主任工作是学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直接影响学校的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关系到新世纪一代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笔者以自己的亲身体会,从以下十个方面来谈如何做好班主任工作。  一是关爱。爱是教育的润滑剂、催化剂,它体现在对学生生活上的关心和照顾,体现在对学生的理解和尊重,体现在给予学生知识、智慧和能力,也体现在帮助学生树立健康的思想意识。尤其是对后进生,教师更应倾注千般爱,付出更多的心血
期刊
葡萄生单轴霉是一种专性寄生菌,只危害葡萄,不能在人工培养基上培养和保存。孢子囊是其重要的接种体,孢子囊的致病力、保存以及活力检测方法对病菌的研究至关重要。本文通过筛选
本文以泰安地区元宝枫(Acer truncatum Bunge.)植株为材料,通过对其秋季叶色变化的时间、红叶比例的观测调查,测定了叶片中生理生化指标包括质体色素、花色素苷、可溶性糖、
牡丹为异花授粉植物,自交结实率很低,这一特性为人工选择和自然选择提供了丰富的变异来源。经过长期的驯化栽培,不仅形成了类型多样的品种,而且品种间的亲缘关系也较为复杂。
随着人类社会的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的恶化,人们对森林的认识也在逐步深入,森林存在的生态价值和社会价值越来越得到全社会的认同。我国现将生态公益林建设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
橡胶树是多年生热带作物,常规育种周期很长,选育一个大规模推广的良种,一般要25-30年时间,且入选率很低,仅千分之几。在橡胶生产上,非生物胁迫严重影响了橡胶的产量,特别是低
景观生态型校园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社区,一个推广环境无害化技术和清洁技术应用的示范区,一个精心规划的生态园林景观遍布的园区,是协调校园文化、人文伦理和生态环境的重要途径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