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乳腺癌是否发生血道、淋巴道转移及转移发生的早晚是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淋巴结转移是乳腺癌最重要的临床预后因素。50%以上的乳腺癌有淋巴道转移,且早期以淋巴道转移为主,区域引流淋巴结转移情况可作为评估预后和制定治疗策略的重要生物学指标,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
VEGF-C是新发现的促淋巴管生成因子之一。VEGF-C结合并激活flt-4,在胚胎的静脉和淋巴系统形成中发挥功能,在成人对分化淋巴管内皮的维持起作用。flt-4主要在淋巴管内皮细胞表达,它能介导胚胎淋巴管的发生及炎症、肿瘤部位的淋巴管生成。越来越多的临床研究亦显示,VEGF-C的表达与淋巴管浸润显著相关,且VEGF-C阳性患者5年无瘤生存期明显低于阴性者。
Flt-4是VEGF-C的受体之一,属酪氨酸激酶受体家族。flt-4是VEGF-C/VEGF-D在淋巴管内皮细胞上较特异的受体,对淋巴管生成发挥重要作用。胚胎时期它在小静脉及淋巴管上均有表达,到了成体后,就限制在淋巴管内皮细胞上表达。Flt-4极少表达于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因此可做为成人淋巴管的标记物与血管相鉴别。
本实验采用RT-PCR、免疫组化方法,分别从mRNA及蛋白水平研究了VEGF-C及flt-4在正常乳腺组织、乳腺良性病变及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表达,探讨VEGF-C及flt-4与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淋巴结转移的关系,并进一步了解VEGF-C及flt-4与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病理分期、大小的关系。
材料与方法1.材料收集自2005年3月到2005年8月共40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标本,术前均未经放疗和化疗,术后经病理切片诊断证实,取其病变典型部分进行切片。10例乳腺纤维腺瘤。5例正常乳腺组织。所有标本均经10%甲醛溶液固定后进行常规组织处理,石蜡包埋,4μm连续切片。
收集自2005年9月至2005年12月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新鲜组织20例。手术切除乳腺癌后,立即于无菌状态下切取新鲜癌组织,全部标本取下后立即以液氮速冻,保存于-80℃待用。同样方法收集5例乳腺纤维腺瘤及5例正常乳腺新鲜组织。所有标本术后均由病理证实。
2.方法(1)免疫组化检测正常乳腺组织、乳腺纤维腺瘤及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VEGF-C和flt-4的表达。
(2)RT-PCR检测正常乳腺组织、乳腺纤维腺瘤及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VEGF-CmRNA和flt-4mRNA的表达。
统计学分析: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0.0对上述实验所得的数据进行比较和分析,多组样本率比较用KurskalWallis检验,两组样本率的比较用χ2检验或精确概率法,。P<0.05时为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1.RT-PCR: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乳腺纤维腺瘤及正常乳腺组织均可见VEGF-Cflt-4mRNA的表达。乳腺浸润性导管癌VEGF-C、flt-4mRNA的表达明显高于乳腺纤维腺瘤和正常乳腺组织,具有统计学意义。乳腺纤维腺瘤和正常乳腺组织之间无明显差异。有转移组VEGF-C、flt-4mRNA的表达较无转移组明显增高,P<0.05。
2.免疫组化: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乳腺纤维腺瘤及正常乳腺组织均可见VEGF-C、flt-4的表达,VEGF-C表达在上皮组织及癌细胞,flt-4表达在淋巴管内皮细胞及癌细胞。有转移组VEGF-C及flt-4表达均高于无转移组,P<0.05。
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可见到肿瘤边缘与肿瘤中央均有flt-4阳性淋巴管,肿瘤边缘淋巴管明显扩张,而肿瘤中央淋巴管呈裂隙状。
结论:1、VEGF-C、flt-4mRNA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的表达远远高于乳腺良性病变及正常乳腺组织。
2、VEGF-C、flt-4的表达与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淋巴结转移正相关。
3、肿瘤组织中VEGF-C的表达能有效地促进flt-4的表达,从而促进肿瘤细胞的淋巴道转移。
4、肿瘤中央与边缘均有淋巴管存在,肿瘤中央淋巴管呈裂隙状,肿瘤边缘淋巴管多呈扩张状态,推测肿瘤边缘扩张的淋巴管可能更有利于肿瘤细胞转移。
5、肿瘤细胞亦可表达flt-4,表达flt-4的肿瘤细胞可能具有较强的转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