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CRISPR-Cas是存在于细菌和古细菌中用来防御外源DNA入侵的获得性免疫系统。根据这一特点,科学家基于化脓链球菌(Streptococcus pyogenes)的Cas9(即SpyCas9)开发出了基因编辑系统。由于SpyCas9具有设计简单、操作简便、周期短、成本低等优势,短时间内迅速风靡全球生物、医学及其它相关实验室。目前,SpyCas9作为一种强有力的基因编辑工具已应用于医疗、农业、畜牧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CRISPR-Cas是存在于细菌和古细菌中用来防御外源DNA入侵的获得性免疫系统。根据这一特点,科学家基于化脓链球菌(Streptococcus pyogenes)的Cas9(即SpyCas9)开发出了基因编辑系统。由于SpyCas9具有设计简单、操作简便、周期短、成本低等优势,短时间内迅速风靡全球生物、医学及其它相关实验室。目前,SpyCas9作为一种强有力的基因编辑工具已应用于医疗、农业、畜牧等多个领域。但该工具存在脱靶编辑、具有一定细胞毒性、进入细胞后活性无法控制等问题。所以,亟需一个方法控制SpyCas9的活性,在基因编辑完成后能够关闭其活性,使细胞免受SpyCas9的伤害。而Anti-CRISPR蛋白的发现无疑为这一方法提供了有效思路,Anti-CRISPR蛋白是噬菌体为了抵抗CRISPR-Cas系统而进化的产物,不同Anti-CRISPR蛋白可以不同程度的抑制对应类型的CRISPR-Cas系统。因此,本文选用了作用机制已被报道的AcrⅡA2、AcrⅡA4和AcrⅡA5这三个SpyCas9抑制剂,对其功能和活性进行了深入研究。第一,为了验证现有抑制剂的活性,本研究构建了基于抗生素筛选的高效双质粒功能验证系统。该系统由一个具有编辑功能的质粒和另一个含有抑制剂基因的质粒构成,通过抗生素抗性修复与否来确定SpyCas9对DNA的切割效果和抑制剂的抑制效果。结果表明,在确定SpyCas9高效切割靶点的基础上,AcrⅡA4高效地抑制了SpyCas9的编辑功能,而AcrⅡA2对SpyCas9抑制效果不明显。第二,建立起高效的基于LacZ基因的SpyCas9对大肠杆菌基因组DNA编辑和抑制剂抑制效果检验系统。由于上述双质粒功能验证系统靶点设计在质粒上,质粒在细菌内有一定的拷贝数,为了排除拷贝数可能产生的影响,更为了检验上述试验结果是否具有广谱性,将切割靶点设计到BL21(DE3)基因组的LacZ基因上,并根据靶点设计相应的同源修复模板。经修复后的LacZ基因会发生移码突变,通过转化细菌的颜色和数量就可判断编辑修复情况。再将能有效编辑LacZ基因的编辑系统转入含抑制剂的细菌中,通过菌落数量和颜色来判断抑制剂活性的强弱。试验再次表明,AcrⅡA4具有出色的抑制效果,AcrⅡA2无明显抑制效果。第三,通过定向进化策略提高了AcrⅡA2对SpyCas9的抑制效果。对抑制效果不明显的AcrⅡA2通过易错PCR的方法进行分子改造,构建AcrⅡA2突变体库,并进行高通量的功能筛选。经初筛和复筛后,从850个样本里筛选出一个活性提高的AcrⅡA2突变体。第四,探究了抑制剂AcrⅡA5与APOBEC碱基编辑酶的融合蛋白的作用效果。现有单碱基编辑器编辑效率较低,一个主要原因是脱氨酶与d Cas9(或nCas9)结合率低。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本研究设计了AcrⅡA5与APOBEC碱基编辑酶的融合蛋白。AcrⅡA5能与nCas9有效结合但不影响nCas9和DNA形成复合物,本研究期望在AcrⅡA5的帮助下,APOBEC与nCas9的结合效果有所提高,进一步提高其编辑效率。APOBEC的靶点位于BL21(DE3)基因组LacZ的高度保守区域,可通过菌落的颜色判断是否被编辑。试验结果表明,在融合抑制剂AcrⅡA5的情况下,碱基编辑器没有编辑效果,但该融合蛋白的构建为碱基编辑器的改进提出了新思路。总之,本论文构建了两种有效的SpyCas9抑制剂活性筛选系统,并对抑制效果不明显的AcrⅡA2进行了分子改造,使其活性得到提高。而且构建了抑制剂与脱氨酶的融合蛋白,对融合蛋白协同nCas9的单碱基编辑效果进行了初步探究。本论文不仅对SpyCas9抑制剂活性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价值,也为SpyCas9活性的控制提供了一种思路。
其他文献
黄瓜(Cucumis sativus L.)是我国广为栽培的主要蔬菜作物。白粉病(powdery mildew,PM)是危害黄瓜生产的主要病害之一,严重影响黄瓜的产量和品质。本实验室前期研究表明,利用AZD8055抑制雷帕霉素靶蛋白(Target of Rapamycin,TOR)激酶活性后,黄瓜抗白粉病的能力明显提高,幼苗生长发育受到一定程度抑制。TOR是真核生物中进化保守的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
调和油是弥补食用单一油脂营养过量或不足、符合人体脂肪酸需求比例的新型食用油,市场缺口很大,但符合脂肪酸平衡的调和油寥寥无几。为满足消费者摄入营养健康油脂的需求,必须达到脂肪酸平衡,本研究以11种常见植物油和分提牛油为原料,建立基于脂肪酸的原料油数据库,设立调和油参数,满足脂肪酸平衡和营养成分含量,以价格为指标,使用Matlab软件建模编程制备脂肪酸平衡调和油,通过调配工艺优化,分析脂肪酸平衡调和油
铵态氮(NH4+)和硝态氮(NO3-)是植物可以吸收利用的两种无机氮素形态,在植物生长发育中起到重要的作用。从能量消耗的角度考虑,植物以NH4+为主要氮源更有利。然而,大多数植物偏好吸收利用NO3-,而对NH4+较为敏感,当环境中NH4+作为主要氮源时,其浓度过高会对植物造成高铵胁迫,甚至产生毒害作用。实验室前期研究表明,外来入侵植物瘤突苍耳(Xanthium strumaricum)偏好利用硝态
植物次生代谢产物通常是为植物提供防御病虫害的功能物质,但病原真菌在侵染宿主植物的过程中对植物化学防御系统的适应却是造成严重病害的原因之一,而目前这种适应机制的研究报道较少。苹果腐烂病菌(Valsa mali var.mali,Vmm)主要以苹果属植物为宿主,该病原真菌的侵染能够造成苹果树树枝的溃烂和果实的腐烂,严重时甚至能使得果树死亡。为了探究苹果腐烂病菌的毒性物质,揭示苹果腐烂病菌对苹果属植物化
氮是土壤中重要的养分资源,高水平的氮能够促进外来生物入侵,但较少有研究考虑氮形态的作用。瘤突苍耳是辽宁等地危害严重的外来入侵植物,与铵态氮相比添加硝态氮更利于其生长,而其共存本地植物苍耳偏好铵态氮,但相关机制尚不清楚。在本研究中,我们比较了不同硝态氮水平下瘤突苍耳和苍耳生长和氮积累的差异,确定两种苍耳差异最大时的硝态氮浓度。随后测定在低(对照)和高(种间差异最大时的浓度)水平硝态氮水平下,两种苍耳
昆虫黑色素合成及沉积与体色形成、免疫防御、表皮黑化及硬化等生理活动密切相关,不同种昆虫黑色素合成通路也不尽相同。昆虫黑化反应始于酪氨酸,酪氨酸羟化酶(Tyrosine hydroxylase,TH)催化酪氨酸(Tyrosine)生成多巴(Dopa),多巴经多巴脱羧酶(Dopa decarboxylase,DDC)的作用形成多巴胺(Dopamine),再经由N-乙酰基转移酶(Arylalkylami
丽蘑属(Calocybe Pat.)隶属于真菌界(Fungi)、担子菌门(Basidiomycotina)、伞菌目(Agaricales)、离褶伞科(Lyophyllaceae),广泛分布在温带地区和亚热带地区。该属真菌分类混乱,属下分类具有较大争议,多年来属内物种经历了许多次变化,目前Index Fungorum收录了57个丽蘑属物种有效名称,经调查中国报道过的丽蘑属物种有16个。本研究基于不同
玉米作为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饲料作物和能源作物,其丰歉对我国的粮食安全、畜禽产品和能源供应安全有着重要的影响。玉米产量受很多因素影响,其中大斑病(Northern Corn Leaf Blight,NCLB)是影响玉米产量的常见病害。玉米大斑病抗性属于数量性状,通过QTL(quantitative trait loci,数量性状基因座)定位、GWAS(Genome-wide association
玉米的种植面积、产量均居我国粮食作物之首,但部分地区机械收获水平较为落后,这就呈现出了种植面积和产量与机械收获水平严重不平衡的局面。影响机械化收获的主要原因是我国广泛种植的玉米品种普遍存在收获时籽粒含水量高的缺点。而苞叶包裹在果穗外部,其层数的多少直接影响收获期玉米籽粒含水量。但是,到目前为止,国内外对于控制玉米苞叶层数的关键基因的定位与克隆的相应报道较少。本研究以2个连锁群体和1个关联群体为材料
节肢动物胞内共生菌沃尔巴克氏体(Wolbachia)是目前已知的分布最广、丰度最大的共生细菌类群。参与调控多种宿主生殖表型,包括细胞质不亲和(CI)、雌性化(F)、杀雄(MK)和孤雌生殖(PI),被认为与性别决定和物种形成等进化生物学问题密切相关,在害虫生物防治领域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目前,有关二者互作机制的研究多集中于CI方面,对于PI的研究知之甚少。ANK是自然界中常见的介导蛋白质与蛋白质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