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肝脓肿是指肝脏实质内的脓性聚集物,单发或者多发,是常见的消化系统严重疾病。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细菌性肝脓肿主要病原菌从大肠杆菌、链球菌和肠球菌逐渐变为肺炎克雷伯菌。本研究通过检索分析文献,同时回顾分析北京地区3家大型医疗机构2008年至2011年间的细菌性肝脓肿病例,对细菌性肝脓肿的流行特点进行分析,对细菌性肝脓肿病人临床特点进行总结,包括病人年龄、性别、基础疾病、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特点、临床转归和脓肿的数量、位置等方面。利用SPSS version16.0统计软件对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对计量资料的均值±标准差采用t检验;对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P<0.05认为有统计学意义。研究获得三家医院细菌性肝脓肿病例131例,其中KPLA占到101例,以男性为主,多伴发糖尿病,临床表现较不明显,多为右叶单发,脓肿边缘模糊,常可见含气腔;NKPLA占30例,病原菌以大肠埃希菌居多,女性病人常见,多伴发于腹部外科手术、恶性肿瘤放化疗介入治疗。北京地区细菌性肝脓肿患者死亡率低于国内外文献报道数据;及时给予影像学检查,对BLA早期诊断有一定帮助。KPLA的101株病原菌均取自临床送检的肝脓肿穿刺脓液标本,为连续分离的非重复分离株,同一病人只取第一次分离株。对保存菌株重新培养并鉴定到种。采用ST实验来确定肺炎克雷伯菌的HM表型,PCR实验用于血清型分析和相关毒力基因检测,PFGE用于菌株流行特征研究。结果显示,引起肝脓肿的肺炎克雷伯菌血清型以K1和K2为主,其中血清型K1共分离到43株,占总数的42.57%;血清型K2共分离到37株,占总数的36.63%,血清型K5没有分离到,其它血清型21株,占20.79%。引起肝脓肿的肺炎克雷伯菌以高粘液性菌株为主,共90株,占所有101例分离株的89.11%,其中血清型K1检出率为95%(41/43),血清型K2检出率为92%(34/37),K1和K2组高粘液性表型相对较高。在毒力基因检测中,总体aerobactin检出率为90.10%,rmpA检出率为81.19%,MagA检出率为21.78%;其中血清型K1的aerobactin和rmpA均为93%,血清型K2的aerobactin和rmpA检出率分别为92%和81%。在血清型非K1K2菌株中,高粘液性、rmpA和aerobactin的占比在57%~81%之间。将以上几类指标在非K1K2组分别与K1、K2组比,均有统计学意义,说明rmpA和aerobactin主要在血清型K1和K2之中发挥作用。K1和K2之间无统计学差异,说明这几类指标在K1和K2组之间检出率无差异。此外三家医院分离菌株之间各基因检出率没有明显的区别。PFGE结果显示,所有101株病原菌属于23群,其中E群相对病例较多,共41株,占比40.6%,含5个克隆型,在不同医院之间的分布未见特殊性。结论:在引起细菌性肝脓肿的病原菌中,肺炎克雷伯菌居第一位。KPLA以男性为主,多伴发糖尿病,临床表现较不明显,多为右叶单发,脓肿边缘模糊,常可见含气腔。引起肝脓肿的肺炎克雷伯菌大多数为高粘性菌株,血清型以K1和K2为主,基因rmpA和aerobactin检出率很高。肺炎克雷伯菌经PFGE同源性分析,E群为主要流行株,在不同医院间分布没有明显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