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芝药材的质量控制和体内代谢研究

来源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中国科学院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njhhz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灵芝(Ganodermalucidum)药材已有几千年的中医临床应用历史,是常用的中药材之一。本论文以灵芝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了化学成分分离、定性分析和体内代谢研究。  运用色谱分离技术和波谱技术,对灵芝药材的化学成分进行系统的研究。从灵芝中共分离并鉴定54个化合物,包括47个三萜类化合物、4个甾醇类化合物和3个脂肪酸类化合物。其中,有6个为新化合物。这些新化合物分别鉴定为:11α-羟基-3,7-二羰基-5α-羊毛甾-8,24-(E)-二烯-26-酸(1),11β-羟基-3,7-二羰基-5α-羊毛甾-8,24(E)-二烯-26-酸(2),12β-乙酰基-7β-羟基-3,11,15,23-四羰基-5α-羊毛甾-8,20-二烯-26-酸(3),4,14,14α-三甲基-3,7-二羰基-5α-羊毛甾-8-烯-24-酸(4),12β-乙酰基-3,7,11,15,23-五羰基-5α-羊毛甾-8-烯-26-酸乙酯(5)和12β-乙酰基-3β,7β-二羟基-11,15,23-三羰基-5α-羊毛甾-8-烯-26-酸甲酯(6)。运用MTT法测试分离获得的三萜对HeLa细胞株的细胞毒活性,结果显示,大部分三萜显示了较强或中等强度的细胞毒活性。同时,对三萜的构效关系进行了总结。  由于传统柱色谱技术分离三萜标准品的过程十分繁琐,我们首次尝试使用逆流色谱技术对灵芝中主要三萜成分进行分离。通过一次分步逆流色谱分离,从三萜总提取物中直接分离获得灵芝酸C6、E和F,经液相色谱检测,其纯度在90%以上;通过一次分步逆流色谱和一次pH区带逆流色谱分离,从三萜总提取物中直接分离获得灵芝酸G、A、B、D和灵芝烯酸D,经液相色谱检测,其纯度在90%以上。该方法也是首次将分步逆流色谱与pH区带逆流色谱联用,具有简单、快速、易操作等优点。  运用多级离子阱质谱和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对灵芝三萜在软电离条件下的质谱裂解规律进行系统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灵芝酸的质谱断裂途径非常特征。其环骨架上发生质谱断裂的位置与化学结构中羰基和羟基的位置相关。不同的结构特征会发生不同的质谱断裂,而产生具有高度共轭结构的稳定气相离子。这些特征的质谱裂解规律为灵芝三萜异构体的区分和未知物的鉴定提供了可行的方法。运用液质联用技术和质谱裂解规律,从灵芝甲醇提取物中鉴定了73个三萜类化合物。其中44个三萜通过与标准品对照鉴定;其余29个化合物通过裂解规律推测鉴定。其中11个化合物的结构为首次报道。此外,我们比较了灵芝和紫芝在三萜成分上的差异。  由于灵芝三萜提取物的化学成分非常复杂,在研究其代谢过程时,我们采取“由简到难”的演绎方法,首先对总三萜中具有代表性的化合物灵芝酸D的代谢过程进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胆汁排泄为灵芝酸D排泄的主要途径。运用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首次从大鼠灌胃给药灵芝酸D纳米制剂后的胆汁样品中鉴定了25个代谢产物。通过灵芝酸D代谢途径的分析,总结其化学结构中的代谢“软点”,以用于总三萜的代谢研究中。此外,本研究充分体现了高分辨质谱在代谢产物鉴定中的重要性,特别是在质谱裂解规律的正确理解和代谢产物的正确鉴定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运用液相串联三重四级杆质谱,首次建立了同时测定血浆样品中灵芝酸D及其代谢产物灵芝酸B的LC/MS/MS方法,研究灵芝酸D进入体内的药动学过程,并比较了口服给药常规制剂和纳米制剂后绝对生物利用度的差异。结果表明,将灵芝酸D制成纳米制剂后口服灌胃给药,能加快药物进入体内的时间、提高灵芝酸D在血浆中的血药浓度和生物利用度。解决了中药代谢研究中单体化合物口服生物利用度较低这一难题,为进一步开展  在单体化合物代谢研究的基础上,我们进一步研究了灵芝总三萜在体内的代谢过程。运用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从大鼠灌胃给药灵芝总三萜后的胆汁样品中鉴定了57个化合物。其体内代谢特点主要为:大部分灵芝酸类三萜口服后能吸收进入体内,并能以原型排出体外,排泄的方式主要为胆汁排泄。灵芝酸类化合物进入体内后能通过还原、氧化、脱饱和等代谢途径相互转化,总的代谢趋势为从极性较小的灵芝酸类化合物转化为极性较大的灵芝酸类化合物而排出体外。与灵芝酸D的代谢过程相似,其它的代谢途径还包括羟基化、硫酸化和葡萄糖醛酸化等过程。运用液相串联三重四级杆质谱,首次建立了同时测定血浆样品中灵芝酸D、A、B和E的LC/MS/MS方法,对大鼠灌胃常规剂量的灵芝三萜纳米制剂后,主要三萜酸成分的药动学过程进行了研究。  综上,通过灵芝的化学、分析和代谢研究,加深了我们对灵芝的认识。为灵芝药材的合理规范使用,以及进一步深入的药理学研究和临床研究打下了基础。
其他文献
目的:临床HIV感染/艾滋病患者常伴有长QT综合征(LQTs)。HERG基因编码的快速延迟整流钾电流IKr茌心脏动作电位复极化过程中起重要作用,阻断HERG钾通道可导致QT间期延长。Tat蛋白
从具有抗癌活性的中药僵蚕中提取出7β-羟基胆固醇(7β-HC),经体外试验表明,在相同剂量下,与正常肝细胞相比,对增殖较快的细胞具有较强的细胞毒作用;另外7β-HC具有一定的选
肺癌是当前全世界发病率及死亡率最高的癌症,其中75-85%为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celllungcancer,NSCLC)。中药在非小细胞肺癌的治疗中扮演着一个极为重要的角色。但中药中的什
本论文对大理茶(Camellia taliensis)和腾冲红花油茶(C.reticulata f.simplex)枯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通过多种现代色谱分离纯化手段,共分离得到40个化合物,其中新化合物4个
纳米金刚石(nanodiamond,ND)因其高度化学稳定性、表面易修饰性和良好生物相容性已经成为转运抗肿瘤药物的新型载体。本文构建了一种新型的抗肿瘤药物载药体系,即在纳米金刚
在2010连州国际摄影年展上,罗明义第一次带着他的作品展示在公众面前。他的影像质朴而又深刻,直接却不失庄严。迅速,他的作品被各大摄影网站转载,一幅幅极具历史时代特征的影
目的:用“Cocktail”探针药物法,评价疏血通注射液对大鼠体内细胞色素P450酶(CYP450)6种亚型CYP1A2、CYP2C9、CYP2C19、CYP2D6、CYP2E1、CYP3A4活性的影响,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
该文从分子水平较系统地介绍了β-肾上腺素受体的结构和β-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的作用机制.在总结β-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构效关系的基础上,选择空间结构较大的四个伯胺,并运用
紫砂壶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出现的?这个问题一直令人纠结。众所周知,紫砂壶产于陶都宜兴。与原始社会出现的陶器相比,紫砂壶的历史并不久远,根据文献记载,紫砂壶出现最早可以追
一、研究背景资本结构的正式研究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1952年美国经济学家杜兰特戴维(Durand David)在一篇题为“企业负债及权益资金的成本:趋势和计量问题”的论文中,首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