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通过观察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指标(NIHSS指数)、生化指标(血浆D-二聚体(DD))、疗效评价(疾病疗效评价)等的变化,评价针药结合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优势及安全性,为针药结合治疗方案的优化提供临床依据。研究方法:将63例符合诊断标准及纳入标准的急性脑梗死患者,采用随机分组的方式分成常规药物治疗组(对照组)32例和电针联合药物治疗组(治疗组)31例。治疗方法:对照组:a.口服药:氯吡格雷片75mg,每晚一次;b.静滴药:生脉注射液60ml加入生理盐水250ml静滴,每日1次;丹参酮ⅡA磺胺钠注射液80ml加入生理盐水250ml或5%葡萄糖溶液250ml静滴,每日一次;红花黄色素氯化钠注射液80ml/100mg静滴,每日一次(以上静滴药物任选两种);醒脑静注射液20ml加入生理盐水250ml静滴,每日一次。并根据患者病情予以控制血压、降糖及抗血小板聚集等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电针治疗,取穴:上肢:肩髃、曲池、外关、合谷;下肢:血海、阳陵泉、足三里、悬钟、解溪、太冲、三阴交。配头穴:百会、四神聪;面部取穴:太阳、颊车、地仓、廉泉及其左右各1.5寸处(即咽三针),结合随证配穴。针刺操作方法:体针采用0.3*40mm一次性无菌毫针,用碘伏常规消毒腧穴,用提插、捻转行针手法使之得气后,使用XS一998B型电针治疗仪,将2对导线分别接在上肢的合谷、曲池,下肢的足三里、悬钟。选用f2频率,并以相关肌群出现节律性收缩,病人能耐受为原则,留针30min后起针。头面部穴位采用0.3*40mm一次性无菌亳针,碘伏常规消毒腧穴后进针,并轻微捻转行针使之得气。每天1次,一周治疗6次,休息1天,为一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在治疗前后观察、记录两组的临床指标(四肢运动功能、语言功能、患者及医生对病情的综合评价),检测生化指标(DD)。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对临床指标进行疗效评价。应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研究结果:1.临床指标:治疗前后,治疗组、对照组组内比较NIHSS评分均有明显改善,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治疗组NIHSS评分较对照组具有极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2.生化指标:治疗前后,治疗组、对照组组内比较DD值均有明显改善,且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后,治疗组DD值改善率较对照组具有极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3.神经功能缺损疗效评估: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疗效评估,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其中,治疗组痊愈0例,显效29例,有效2例,无效0例;对照组痊愈0例,显效17例,有效15例,无效0例。4.安全性评估:两组均未出现不良反应。结论:1.针药结合与单纯药物治疗急性脑梗死均有效;2.针药结合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优于单纯药物治疗;3.针药结合治疗急性脑梗死能明显降低血浆D-二聚体的含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