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修辞的民俗: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乡土小说中的民俗叙事研究

来源 :山东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ngkaiq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民俗是作家文学创作的丰厚土壤,而小说这种包含较大社会容量的文学体裁则更是与民俗唇齿相依。在中国现代文坛上,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乡土小说是五四文学革命后形成的最早的文学流派之一,以蹇先艾、王鲁彦、许杰、台静农、彭家煌、许钦文、黎锦明等为代表,他们受时代的感召,并且深受鲁迅文学观和民俗观的影响,自觉书写故土独特地理风貌下的风土人情,使这一流派的小说文本包含丰富多彩的民俗内容,民俗书写成为此时乡土小说的“书写标记”。这一批作家们都目睹了城市现代文明,在现代城市之中回想遥远的故乡。在城市、乡村不同的空间下,作家们明显感受到一种现代与传统的对立,而更为复杂的是在这种二元对立之上,作者又注入了一种浓郁的乡情,进而在文本中就呈现出时间、空间对立下的复杂情感内容。乡土作家们在城市空间的观照下书写乡村民俗,批判乡村的落后、愚昧,以此来向读者传达一种启蒙思想,继而民俗在叙事中具有了启蒙的修辞功能。同时,作者又在叙事中书写着千百年来在故乡这片空间下未变的淳朴民风、善良的人性,民俗在时间现代性序列之外又为读者呈现一个纯美独特的乡土空间。文学之中的乡村民俗隐含了多重涵义,其复杂程度远远超出了传统与现代的二元结构,所以本文以民俗学、文化人类学、叙事修辞学为理论支撑,从作家主体的修辞意图出发,在作者各种修辞技巧上的艺术性呈现中,重点分析、研究乡土小说中民俗的多元修辞功能,从而对这一时期乡土小说中的民俗进行重新评价。  本文的主体部分分为四章。第一章民俗作为修辞的成因探询,主要是通过对“五四”时代文化背景、民俗本身的文化特性以及作家主体民俗意识的自觉等几个方面,阐释二三十年代乡土小说大量呈现民俗景观以及民俗能够成为作家修辞的原因。第二章民俗建构的启蒙主题,发掘作者通过乡土小说情节序列安排、全知视角的使用、民俗意象的使用等让民俗所承担的启蒙批判修辞功能。第三章民俗修辞建构的审美空间,主要探讨作者在叙事中引导读者反思乡村的日常生活空间、地域文化空间,以及民俗所建构的乡土空间具备的超越历史时间范畴的超越性力量,以此来挖掘历史进化维度下的启蒙视角所看不到的内涵,实现中国现代文学由偏重时间的连续性转向重视空间的跨越。第四章民俗修辞呈现的“活的灵魂”,主要探讨老中国乡村世界面临巨变的情况下,时间进化对乡土空间下的人们带来巨大的冲击,在这种时间与空间发生裂变的情况下,作者引领读者感受乡间生命的情感表达、乡间人性的光辉以及被异化的乡间伦理。
其他文献
胃溃疡患者通常胃酸分泌过多,应适当减少喝粥的频率,以免刺激胃酸过多分泌,加重病情。另外,很多人认为蔬菜比肉容易消化,因此胃不好的人常常喜欢吃素。但是,肉类中含有的多种营养素是素菜素食中不具备的,比如:优质动物蛋白、必需脂肪酸等。胃黏膜的修复和更新都需要足够的优质蛋白,所以胃溃疡患者不宜长期吃素。
期刊
不少人常被口腔溃疡所困扰,食不知味、夜不能寐,并将之归咎于“上火”“热气”,各种凉茶、药膳轮番招呼,而溃疡没过几天便卷土重来,情况严重的甚至多处溃疡此起彼伏、延绵不绝。多数患者就医时对复发性溃疡的起因感到十分困惑,自己平时饮食清淡、作息时间规律,似乎与“上火”“热气”并不沾边,为什么口腔溃疡还是不请自来呢?中山大学光华口腔医学院附属口腔医院口腔黏膜科博士吴婕对此进行解答。  “溃疡”分轻型、重型和
期刊
以2001年美国“911”事件为转折点,将新世纪中的初始岁月视为美国电视剧发展的当代时段。这一时段的美国电视剧,在生存背景、审美范式、文化品格诸方面,皆表现出相当完整的时代
晚清以降,中国社会已进入一个剧变的历史时期,文化思想方面自然也不例外。晚清的思想文化,不仅受到来自传统的冲击,也受到来自西方的冲击。在百余年来的历史进程当中,关于中国文化
本文以萧红小说的意象为切入点,借鉴美学、心理学、叙事学等多方面的知识解读文本,一面探察作家曲折丰富的内心世界,一面品味作家沉重的心灵在艺术天空中轻盈舞蹈之美。 首先
有些人经常口腔溃疡,时间长了也不当回事,就认为是上火造成,随意到药店买点消炎清热的药吃吃完事。医学人士建议,若长期口腔感染且治疗效果不好,伴有口干、体重下降等人群最好查查血糖。因为糖尿病特别容易引起口腔溃疡。  糖尿病为何会引起口腔溃疡  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内分泌代谢科副主任医师韩亚娟介绍,糖尿病是种全身性疾病,各个器官都可能受到牵连,口腔也不例外。当血糖升高时,人唾液中的糖分也增加,有利于
期刊
在中国古代美学中,“气韵”是一个极具民族特色、影响深远的重要范畴。“气韵”在南北朝时期作为一个整体范畴正式提出,此后被广泛用于艺术批评以及艺术理论中,气韵的有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