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民俗是作家文学创作的丰厚土壤,而小说这种包含较大社会容量的文学体裁则更是与民俗唇齿相依。在中国现代文坛上,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乡土小说是五四文学革命后形成的最早的文学流派之一,以蹇先艾、王鲁彦、许杰、台静农、彭家煌、许钦文、黎锦明等为代表,他们受时代的感召,并且深受鲁迅文学观和民俗观的影响,自觉书写故土独特地理风貌下的风土人情,使这一流派的小说文本包含丰富多彩的民俗内容,民俗书写成为此时乡土小说的“书写标记”。这一批作家们都目睹了城市现代文明,在现代城市之中回想遥远的故乡。在城市、乡村不同的空间下,作家们明显感受到一种现代与传统的对立,而更为复杂的是在这种二元对立之上,作者又注入了一种浓郁的乡情,进而在文本中就呈现出时间、空间对立下的复杂情感内容。乡土作家们在城市空间的观照下书写乡村民俗,批判乡村的落后、愚昧,以此来向读者传达一种启蒙思想,继而民俗在叙事中具有了启蒙的修辞功能。同时,作者又在叙事中书写着千百年来在故乡这片空间下未变的淳朴民风、善良的人性,民俗在时间现代性序列之外又为读者呈现一个纯美独特的乡土空间。文学之中的乡村民俗隐含了多重涵义,其复杂程度远远超出了传统与现代的二元结构,所以本文以民俗学、文化人类学、叙事修辞学为理论支撑,从作家主体的修辞意图出发,在作者各种修辞技巧上的艺术性呈现中,重点分析、研究乡土小说中民俗的多元修辞功能,从而对这一时期乡土小说中的民俗进行重新评价。 本文的主体部分分为四章。第一章民俗作为修辞的成因探询,主要是通过对“五四”时代文化背景、民俗本身的文化特性以及作家主体民俗意识的自觉等几个方面,阐释二三十年代乡土小说大量呈现民俗景观以及民俗能够成为作家修辞的原因。第二章民俗建构的启蒙主题,发掘作者通过乡土小说情节序列安排、全知视角的使用、民俗意象的使用等让民俗所承担的启蒙批判修辞功能。第三章民俗修辞建构的审美空间,主要探讨作者在叙事中引导读者反思乡村的日常生活空间、地域文化空间,以及民俗所建构的乡土空间具备的超越历史时间范畴的超越性力量,以此来挖掘历史进化维度下的启蒙视角所看不到的内涵,实现中国现代文学由偏重时间的连续性转向重视空间的跨越。第四章民俗修辞呈现的“活的灵魂”,主要探讨老中国乡村世界面临巨变的情况下,时间进化对乡土空间下的人们带来巨大的冲击,在这种时间与空间发生裂变的情况下,作者引领读者感受乡间生命的情感表达、乡间人性的光辉以及被异化的乡间伦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