碱金属离子掺杂NaErF4上转换发光纳米新结构及物理性质研究

来源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nowy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稀土离子掺杂的上转换发光纳米材料由于能够在长波长的近红外光激发下,发射出短波长的紫外/可见光,并具有很多独特的光学性质,如高的光学稳定性、长的发光寿命、光学毒性小以及窄带发射等,这使得稀土离子掺杂的上转换发光纳米材料在生物医学领域如光动力治疗、生物检测,以及太阳能电池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然而,由于在上转换发光过程中存在许多的能量损失过程,例如能量传递给表面缺陷、无辐射驰豫、离子间的交叉驰豫等,因此导致了上转换发光效率低,阻碍了上转换发光材料的进一步应用。因此,提高发光效率对于稀土离子掺杂的上转换发光纳米材料的实际应用具有重要意义。过去,常用的稀土离子掺杂的上转换发光纳米粒子多为敏化离子-发光中心共掺杂体系,并且由于浓度猝灭效应的问题,使得多数的稀土离子发光中心的掺杂浓度低于3mol%,由于稀土离子的浓度过低,想要提高其发光效率是非常困难的。而近期,我们课题组和另外两个研究小组在国际上几乎同时报道了一种新型的上转换发光体系,Er3+“掺杂浓度”高达100%的NaErF4@NaYF4和NaErF4@NaLuF4的核壳结构纳米粒子,这一创新性结果使得我们对浓度猝灭效应在纳米粒子中的作用有了新的认识,实现了高效发光,同时也实现了近单色红光发射。但是,这个新体系的发光效率仍不能满足应用的需求,于是,在本文中,我们进一步研究了该新体系的提高上转换发光效率的新方法,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我们设计了能够高效发光的NaErF4@NaLuF4核壳结构的稀土离子高掺杂上转换纳米粒子,通过溶剂热法合成了具有良好发光性质的该种纳米粒子。并研究其发光机理及优化条件。实验结果表明,Er3+离子在540nm和650nm的发光均为双光子过程。在增加壳层厚度时,650nm处的红光强度随着壳层厚度的增加而逐渐增加,在壳厚达到5nm处形成拐点,综合考虑实验过程和荧光强度等因素,我们确定了最佳的壳层厚度为5nm。2、研究了掺杂不同浓度K+离子的Na1-xKxErF4@NaLuF4核壳结构纳米粒子的发光性质,提出了一种通过掺杂K+离子提高NaErF4@NaLuF4上转换体系发光强度的新方法,其中,K+离子的浓度变化范围为08 mol%。XRD分析结果表明这些掺杂不同浓度K+离子的纳米粒子均为β相纳米结构。当K+离子被掺杂到NaErF4@NaLuF4体系当中后,随着掺杂浓度的增加,纳米粒子中Er3+650 nm处的红带发光强度先提高后降低,当K+浓度为4%时,发光强度达到最强,此时,K+离子在体系中以替位和填隙两种方式存在。3、研究了不同浓度的Li+离子掺杂对Na1-xLixErF4@Na LuF4核壳结构纳米粒子上转换发光性质的影响,提出了一种通过掺杂Li+离子来提高NaErF4@NaLuF4上转换体系发光强度的新方法。研究结果表明,在保持晶体粒径不变且均为β相纳米结构的前提下,纳米粒子随着Li+离子浓度的增加,纳米结构中Er3+离子650 nm处的红光强度表现出先增强后减弱的性质,当Li+离子浓度为8mol%时,Na0.92Li0.08ErF4@NaLuF4纳米粒子的发光强度达到最大,此时,Li+离子在体系中以替位和填隙两种方式存在。
其他文献
随着网络在高校中的深入的应用,校园网络规模不断扩展,校园网已成为高校教学研究、沟通交流、师生管理等方面的重要基础途径之一。高校信息化平台的建设,办公、教学管理、学
一、素质教育的内涵素质教育,是指根据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实际需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和主动精神,注重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教育。素质教育分为三个层次,即身体素
利用不动点指数方法研究了自反Banach空间中一类双线性变分不等式非零解的存在性.
为大力支持西藏基础教育的发展和高层次人才的培养,从2002年秋季开始,内地重点高中可以招收西藏内地班初中毕业生中的佼佼者。早在2001年秋,笔者所在学校的初中部就招收了来自南
一、教学后记的写法教学后记的写法灵活多样,且其长短不限。多则成百上千字,少则一两句.有感即记。从教学内容来看,有每课式、单元式、练习式等写法。
采用课终一考定学分的考核方式存在诸多不便,不利于学员学习积极性的激发,不利于教员对教学策略的及时调整,建议采用基于过程化的考核方式,充分调动学员学习的积极性,让教员
本文分析了网络环境下档案信息资源开发的新特点,并根据这些新特点提出了网络环境下档案信息资源开发的对策,即加强政策和法律的保障,建立档案信息数据库,推行档案全文数字化,培养
目的:调查某院血流感染病原菌分布及其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情况,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和防控血流感染提供依据。方法:对该院2012年6月至2018年6月血培养分离的病原菌及药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