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研究核转录因子-kBP65亚基及抑制蛋白IkBa在黄斑前膜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用免疫荧光组织染色化学方法结合RT-PCR方法分别从蛋白水平及mRNA水平来研究原发性黄斑前膜20例,继发性黄斑前膜49例核转录因子-kBP65亚基及抑制蛋白IkBa的表达情况,用电镜观察其病理特征。15例正常黄斑区视网膜组织做为阴性对照。结果:1.RT-PCR结果:①在正常黄斑区视网膜组织中NF-kBP65mRNA只有很微弱的表达,而在黄斑前膜组中NF-kBP65mRNA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组(F=19.28,P<0.0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继发性黄斑前膜组中的NF-kBP65mRNA的表达明显高于原发性黄斑前膜组(F=13.97,P<0.0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②在正常黄斑区视网膜组织中NF-kB的抑制蛋白IkBamRNA几乎没有表达,而在黄斑前膜组中IkBamRNA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组(F=11.09,P<0.0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继发性黄斑前膜组中的IkBamRNA的表达明显高于原发性黄斑前膜组(F=9.21,P<0.0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方法结果:①各组平均NF-kBP65染色阳性细胞率如下:正常黄斑区视网膜组(1.97±0.54)%,原发性黄斑前膜组(84.32±2.67)%,继发性黄斑前膜组(90.79±2.67)%。方差分析法检测结果显示,原发性黄斑前膜组、继发性黄斑前膜组与正常黄斑区视网膜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继发性黄斑前膜组和原发性黄斑前膜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各组平均IkBa染色阳性细胞率结果如下:正常黄斑区视网膜组(1.24±0.66)%,原发性黄斑前膜组(56.24±2.79)%,继发性黄斑前膜组(64.91±1.43)%。方差分析法检测结果显示,原发性黄斑前膜组、继发性黄斑前膜组与正常黄斑区视网膜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继发性黄斑前膜组和原发性黄斑前膜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我们的研究支持NF-kBP65和IkBa高表达与黄斑前膜的发生关系密切,参与了黄斑前膜的发生发展,NF-kB的激活,可能调控其他的一些蛋白质,共同作用导致黄斑前膜的发生,深入研究NF-κB、IκB和有关细胞因子的调节机制,将有助于我们从信号传导网络的方面更好地了解黄斑前膜发病机制,并开拓出以NF-κB、IκB或下游的细胞因子为药物靶点的治疗黄斑前膜途径,因此NF-κB可能是治疗黄斑前膜的新靶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