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住区组团布局日照及通风研究

来源 :华南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shinewl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日照和通风是人类居所不可忽视的条件,它们是可以运用规划、建筑手段而获取、改善和利用的。南方(广州)地区属建筑气候Ⅳ区,地理气候条件决定了南方住宅设计注重夏季防热、防雨、通风、散热,冬季可不考虑防寒、保温。鉴于过往夏季日照设计的研究成果较完善,而在现实情况中出现了过分强调防晒、防热而忽视冬季日照标准的问题,该文探讨冬季日照设计;研究现行规范,特别是住宅间距这一指标的适宜性。通风方面,主要研究围合式、行列式、点式布局的风环境质量。 近年广州住区发展迅速,涌现各种布局形态。探索体现地域性、健康性的布局形式,是设计者的任务。凭借弘扬传统院落场所精神、营造和谐社区氛围、体现南方建筑防晒降温要求等优势,围合式布局较受欢迎。但其日照、通风问题值得关注,在围合“适度”问题上应有更科学的认识。对其他布局方式也应加深认识。本文以期通过对组团布局的日照、通风研究,使设计人员掌握定量描述、预测、评价组团日照、风环境质量的方法,使住区布局设计体现地域性和健康性。 在调研广州若干住区实例的基础上,选择有代表性的组团进行计算机日照(日影)、通风模拟。从住宅单体、组团的不同布局形式、方位朝向、建筑层数、体形特征、底层架空情况以及组团外部环境等方面入手,考察各种因素对组团日照、通风质量的影响。通过广州地区大寒日日照等时线计算,获得各种体形的住宅日照标准间距,检验国家相关规范的适应性;研究不同布局形式的组团公共空间的日影情况;考察日影区对组团布局的影响,提出“组团阳光率”指标,从而评价组团日照质量,使组团布局和场地日照设计更有科学依据。通过计算机模拟广州地区夏季的组团风速、风向分布,统计适宜风速区域并使其量化;提出“围合密度”、“风向开口率”等能反映组团风环境水平的指标;并赋予其“好、中、差”的界定,使组团风场能量化地描述出来。 研究获得组团布局的日照、通风规律。得出现行规范中的间距要求与标准日照模拟计算的差异。提出日照设计的正面间距、方位与架空折减、三小时日照等时线与正午阴影线、侧向间距以及建筑密度等指标;提出了风环境设计的围合密度与建筑密度、风向开口率及其它指标。上述指标虽然有一定局限性,但对了解组团日照、风环境质量提供了依据。最后,分析了各种组团布局的适宜性,提出住区规划的建议。
其他文献
本文讨论了城市设计中的标识系统的意义和设计方法,以及城市标识系统在城市中的作用,并且着重研究城市标识系统与城市环境中的其他设施的关系以及城市标识系统对提高城市空间形
汾河景观带是太原城市公共开放空间中特殊的线性空间,作为太原城市风貌的重要载体,经历历史变迁,蕴含着丰厚的文化底蕴。论题研究的对象是城市中呈线性走向特征的滨水区,普遍存在
传统村落,遍布全国的各个地区,是经过居民长期以来选择、积淀,形成了有一定历史和传统风格的乡村型聚落环境系统。它与城市型聚落共同组成人居环境的两大类型。目前国内对于传统
城市文化是城市形象塑造的生命,没有文化的城市就没有生命力。无论哪类城市,之所以能够被人们区分开,就在于它自身的文化和由文化反映出来的城市特色。但是,在经济全球化的冲击下
本文从现代主义与地区主义的辩证关系出发,综述了地区主义的起源与发展,并以"批判的地区主义"建筑理论作为论文的重点研究部分."批判与建构"是贯穿全文的主线,文章在批判地论
抽象绘画赋予了当代艺术更强烈、更深刻的感染力,它的色彩表现手法和对空间的处理理念,被越来越多的设计造型创新者所吸取。同样,建筑的形态和空间表现与抽象绘画的空间塑造方法
萨拉齐自治区粮食储备库,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土默特右旗人民政府的所在地萨拉齐镇,始建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具有较为悠久的历史。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随着近年来经济持续高
自然光是构成宇宙的基本要素之一,是建筑空间的灵魂,自然光在建筑空间建构中具有重要的功能性和艺术性作用.论文分析了自然光的特性,对建筑的采光进行了详细的分类和论述,并
社区建设是城市土地的主要使用方式,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适宜的社区建设的模式成为人们关注的问题。 邻里是个较早的社区概念,国外的90年代后,新城市主义的进入,为邻里模
随着我国新一轮新农村建设的开展,农村的基础设施及精神文明等各项建设有序展开。农宅作为新农村建设重要一环,需摒除现今农宅中存在的舒适性低、能耗高、技术落后等普遍特性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