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研究黄芩苷、栀子苷及其配伍对缺氧/复氧小胶质细胞异常活化抗脑损伤作用机制研究。
方法
建立BV2小鼠小胶质细胞缺氧/复氧模型,MTT法检测黄芩苷、栀子苷及其配伍对缺氧/复氧BV2细胞增殖的影响,通过免疫荧光双标记法、酶联免疫吸附(ELISA)、蛋白质印迹法(WB)等技术,观察小胶质细胞在缺氧环境中的细胞形态的改变,相关促炎因子、抑炎因子表达的改变,分析信号通路关键蛋白的改变,探讨黄芩苷、栀子苷及其配伍在缺血性脑血管疾病中的作用机制,阐明黄芩苷、栀子苷及其配伍在小胶质细胞缺氧/复氧后神经保护作用机制。
结果
(1)缺氧/复氧BV2小胶质细胞可造成细胞活力下降(p<0.001),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表达显著增加,黄芩苷(BC)、栀子苷(GD)以及BC/GD配伍(7∶3)均显著提高缺氧/复氧作用后BV2细胞的活力、抑制TNF-α表达,BC/GD配伍效果最好。
(2)BC/GD配伍抑制白介素-1β(IL-lβ)的表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01)。
(3)不同浓度药物BC、GD、BC/GD配伍均可提高生长转化因子-β(TGF-β)表达,但是无显著差异性,不同浓度药物BC、BC/GD配伍均可提高IL-10的表达,并且具有一定的浓度依赖趋势。
(4)BC、GD以及BC/GD配伍组均可抑制细胞CD86的表达,促进CD206的表达,BC/GD配伍效果最明显。BC/GD配伍组与BC、GD单药组相比,显著降低了半胱氨酰白三烯1(CysLT1)、半胱氨酰白三烯2(CysLT2)、5-脂氧化酶(5-LOX)蛋白表达。
结论
BC/GD配伍可通过抗炎、神经保护作用从而抑制小胶质细胞过度活化,对脑缺血后的神经损伤产生一定保护作用。作用机制可能有:抑制小胶质细胞分泌促炎因子TNF-α和IL-lβ,促进小胶质细胞分泌抗炎因子IL-10和TGF-β及神经保护因子;诱导小胶质细胞由M1型向M2型极化状态的转变;下调5-LOX、CysLT1、CysLT2蛋白的表达,抑制5-LOX/CysLTs通路。
研究黄芩苷、栀子苷及其配伍对缺氧/复氧小胶质细胞异常活化抗脑损伤作用机制研究。
方法
建立BV2小鼠小胶质细胞缺氧/复氧模型,MTT法检测黄芩苷、栀子苷及其配伍对缺氧/复氧BV2细胞增殖的影响,通过免疫荧光双标记法、酶联免疫吸附(ELISA)、蛋白质印迹法(WB)等技术,观察小胶质细胞在缺氧环境中的细胞形态的改变,相关促炎因子、抑炎因子表达的改变,分析信号通路关键蛋白的改变,探讨黄芩苷、栀子苷及其配伍在缺血性脑血管疾病中的作用机制,阐明黄芩苷、栀子苷及其配伍在小胶质细胞缺氧/复氧后神经保护作用机制。
结果
(1)缺氧/复氧BV2小胶质细胞可造成细胞活力下降(p<0.001),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表达显著增加,黄芩苷(BC)、栀子苷(GD)以及BC/GD配伍(7∶3)均显著提高缺氧/复氧作用后BV2细胞的活力、抑制TNF-α表达,BC/GD配伍效果最好。
(2)BC/GD配伍抑制白介素-1β(IL-lβ)的表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01)。
(3)不同浓度药物BC、GD、BC/GD配伍均可提高生长转化因子-β(TGF-β)表达,但是无显著差异性,不同浓度药物BC、BC/GD配伍均可提高IL-10的表达,并且具有一定的浓度依赖趋势。
(4)BC、GD以及BC/GD配伍组均可抑制细胞CD86的表达,促进CD206的表达,BC/GD配伍效果最明显。BC/GD配伍组与BC、GD单药组相比,显著降低了半胱氨酰白三烯1(CysLT1)、半胱氨酰白三烯2(CysLT2)、5-脂氧化酶(5-LOX)蛋白表达。
结论
BC/GD配伍可通过抗炎、神经保护作用从而抑制小胶质细胞过度活化,对脑缺血后的神经损伤产生一定保护作用。作用机制可能有:抑制小胶质细胞分泌促炎因子TNF-α和IL-lβ,促进小胶质细胞分泌抗炎因子IL-10和TGF-β及神经保护因子;诱导小胶质细胞由M1型向M2型极化状态的转变;下调5-LOX、CysLT1、CysLT2蛋白的表达,抑制5-LOX/CysLTs通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