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东北典型黄土-古土壤序列铁组成特征及其环境指示意义

来源 :沈阳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35166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黄土-古土壤序列形成发育过程复杂,其成土作用与沉积作用同步进行而有别于传统土壤发生过程,对其铁的迁移和转化了解不清。铁同位素组成分析能够明确土壤铁元素迁移的方向,揭示铁的迁移机理,更准确详尽地反映成土过程中铁的迁移和转化信息,为深入研究土壤发育过程提供新的研究手段。为此本研究以中国东北典型黄土-古土壤序列及不同形态铁锰新生体为研究材料,综合运用土壤学、地球化学和第四纪地质学的研究方法,采用不同形态铁组成分析、铁同位素组成分析、微区X射线荧光面扫分析(μ-XRF)、微域矿物组成分析(TESCAN Intergrated Mineral Analyzer,简称TIMA)等,结合基本理化性状,明确了典型黄土-古土壤序列中不同形态铁的组成特征,系统分析了地层、微域、铁锰新生体尺度铁同位素组成特征。研究结果:(1)表明典型黄土-古土壤序列形成过程中铁迁移有限而转化频繁。典型黄土-古土壤序列中全铁含量(Fet)介于42.98~62.41g/kg,硅酸盐结合态铁含量(Fer)介于18.91~37.97g/kg,游离铁含量(Fed)介于16.43~31.50g/kg,晶质铁含量(Fed-Feo)介于15.79~30.75g/kg,活性铁含量(Feo)介于0.34~0.80g/kg;铁游离度介于33.15%~59.76%,铁活化度介于1.91%~3.90%,铁晶化度介于96.10%~98.09%。全铁以硅酸盐结合态铁(60.38%)为主,非硅酸盐结合态铁中以晶质铁为主,铁晶化度高达97.54%。全铁含量随土壤深度的变化幅度小(变异系数为8.96%)指示铁在剖面内的迁移有限,说明全铁能够反映沉积物的母质特征;而其他不同形态铁含量变化较大,表明铁主要通过价态和形态的转化响应了古气候的变化,古土壤层内全铁、游离铁、活性铁和晶质铁含量均呈现累积增加的趋势,而硅酸盐结合态铁含量呈现减少的趋势;黄土层与古土壤层的趋势相反,古土壤层中的全铁、游离铁、活性铁和晶质铁的含量高于黄土层。所以土壤中不同形态铁及其比值能够指示土壤的发育程度,剖面内全铁含量的小幅度变化归因于土壤发育过程而非沉积过程。(2)明确了典型黄土-古土壤序列的铁同位素组成特征。典型黄土-古土壤序列地层尺度δ56Fe介于0.097±0.035‰~0.167±0.010‰;其中,黄土层δ56Fe(0.126±0.030‰~0.167±0.010‰)高于古土壤层(0.097±0.035‰~0.149±0.013‰)。黄土与古土壤的铁同位素组成存在差异,但均接近大陆火成岩的铁同位素的平均水平,分馏不显著。δ56Fe与全铁的含量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R~2=0.45,P<0.05)。硅酸盐结合态铁中富集重铁同位素,游离铁中富集轻铁同位素,铁转化过程中铁同位素分馏明显。微域尺度δ56Fe介于0.048±0.01‰~0.168±0.03‰,δ56Fe的变异幅度明显大于地层尺度。随着土壤深度增加,微域尺度铁淋失区δ56Fe(0.119±0.04‰~0.168±0.03‰)明显高于铁富集区(0.048±0.01‰~0.096±0.04‰)。淋失区富集重铁同位素,呈现出一定程度的分馏。不同程度铁淋失区和铁富集区的δ56Fe,呈现出高度淋失区>低度淋失区>低度富集区>高度富集区,主要受到铁迁移过程中轻铁迁移量影响,铁迁移量越大,铁迁移区的铁同位素组成越重,相应的铁富集区铁同位素组成越轻。铁锰新生体尺度,黄土基质的δ56Fe平均值为0.154±0.04‰,系统富集重铁同位素;铁锰胶膜的δ56Fe平均值为0.066±0.03‰,系统铁同位素组成偏轻;0.5-1mm的铁锰结核平均δ56Fe为-0.564±0.03‰,1-2mm的铁锰结核平均δ56Fe为-0.673±0.03‰,结核中显著分馏且富集轻铁同位素。黄土-古土壤序列中不同形态铁锰新生体的δ56Fe呈现出黄土基质﹥铁锰胶膜﹥0.5-1mm铁锰结核﹥1-2mm铁锰结核的变化规律。同时,也明确了地层、微域、铁锰新生体尺度系统采样方法(SMI),能够揭示黄土-古土壤序列铁同位素组成特征。(3)揭示了典型黄土-古土壤序列的铁同位素分馏机理以及铁迁移与转化的动态过程。黄土-古土壤序列的多孔系统基质在土壤干湿条件变化下,氧化还原铁泵驱动了微域铁的转化(活化与老化)与毫米级迁移。随着铁迁移量的增加,转化过程的频繁发生,引起铁同位素的分馏,形成黄土基质-铁锰胶膜-0.5-1mm铁锰结核-1-2mm铁锰结核的轻铁逐渐富集的分馏梯度。氧化还原更替越为频繁,铁泵的驱动力越大,致使铁迁移量越大,伴随轻铁同位素迁移量越大,直至形成铁锰结核时,铁同位素分馏显著。铁迁移与转化主要发生在微域范围内,铁同位素分馏主要出现在铁锰胶膜及铁锰结核等新生体富集特征明显的古土壤层微域内。而地层尺度主要体现了不同形态铁之间的转化而引起铁同位素的变化,系统偏重,未能呈现出铁的微域迁移分馏特征。(4)进一步探讨了典型黄土-古土壤序列铁组成的环境指示意义。铁游离度详细地记录了千年时间尺度的气候波动信息,与深海氧同位素较好的对应,能够用于补充磁化率,更准确地恢复千年时间尺度东亚夏季风变化。典型黄土-古土壤序列多孔隙的基质系统中,铁同位素分馏主要受土壤干湿交替的影响,成土过程中铁毫米级的还原溶解迁移与转化,记录了百年尺度内气候条件及表生过程氧逸度变化,但与降水量之间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有望成为古环境解译的补充指标。
其他文献
目的 探讨沉浸式临床体验教学对手术室实习护生共情能力的影响。方法 以2021年36名手术室实习时长为3个月的院校联合培养专科护生为研究对象,实施沉浸式临床体验教学,通过理论培训、临床实践、案例引导、创设真实临床情境开展沉浸式体验,以进阶的方式训练护生的共情能力。培训前后采用杰弗逊共情量表测量护生的共情能力。结果 培训后,护生共情能力总分及各维度评分显著高于培训前(均P<0.01)。结论 沉浸式临床
期刊
桃(Prunus persica L.)属于蔷薇科(Rosaceae)李属(Prunus L.),是多年生落叶果树。我国是桃的起源中心,地方品种资源丰富。根据地理生态条件及生物学特性,这些地方品种群体可划分为7个生态品种群。每个品种群的品种,均具有典型的地域特色及强大的环境适应能力,同时还具有一些优异的果实品质相关基因。这些均为良种选育的主要信息来源,为了更加有效地利用,有必要对每个品种群的典型种
学位
体细胞胚再生体系是最有希望解决百合种球培育、种质保存和遗传性状改良等问题的重要再生途径。体胚诱导初期胚性细胞的形成对于体胚诱导周期及增殖率具有重要意义,合理调控胚性细胞的形成有利于百合体细胞胚繁殖方式的工厂化应用。本研究在明确百合体胚起源方式并初步证实生长素对体细胞胚性程序启动的先决作用的基础上,聚焦于体胚发生初期体细胞胚性获得这一关键环节,以植物胚胎建成和干细胞发育关键调控因子WOX基因为切入点
学位
将百合小鳞茎高效地培养成商品种球是助力百合产业升级的有效途径。目前有关鳞茎发育的基本规律尚未全面阐述,促进鳞茎发育的技术措施有待提升,本研究通过细胞组织学、生理学和分子生物学试验证实了褪黑素有利于百合小鳞茎发育,进一步克隆到两个褪黑素响应基因Lo BPM3和Lo RAV,明确了Lo BPM3和Lo RAV基因在褪黑素介导百合小鳞茎发育过程中的生物学功能,为探索百合小鳞茎发育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为科
学位
输流管作为物质和能量传输、交换系统中必不可少的基础结构被广泛地应用于现代工业领域,工程实际中复杂的应用环境及使用需求使得输流管系统不可避免的产生过量振动。针对这一问题,涌现了大量基于输流管动力学模型的振动控制方法,就已存在方法而言,基于非线性能量阱的被动振动控制器以其宽频、自适应、高可靠性与良好的控制性能受到了广泛关注和研究。然而,非线性能量阱的非线性特性及其与输流管系统之间复杂的耦合,使其振动控
学位
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在设计与结构上以单元学习任务为核心,有效地帮助小学语文教师实现了教学方式、教学内容以及教学路径的革新。小学语文教师通过学习任务群将传统语文教材中相对零散的知识进行整合,最终形成一种学习项目让学生进行知识探究,不仅充分凸显了新课标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更让学生在以单元为主体的学习方式中获得了全面提升与进步。基于此,以实际学情为出发点,以学习任务群为背景,将其落实于小学语文单元教学实践
期刊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为语文教学指明了方向。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以学生的语文实践为主线,以学习任务群来重构语文的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既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可以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基于此,文章就学习任务群视域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展开讨论,围绕学习这一中心,探讨课堂活动中的多元化评价方式。
期刊
西瓜(Citrullus lanatus)作为最受欢迎的园艺作物之一,因其果肉多汁口感甘甜清爽深受消费者的喜爱,我国西瓜生产与消费位居世界之首。西瓜为典型喜光型作物,然而设施秋冬季节栽培日照短、光强弱、有效光少等胁迫严重影响西瓜正常的生长与发育,降低了西瓜果实的商品价值,成为影响设施西瓜效益的重要因素。本文选用两种不同瓤色的小果型西瓜,在秋冬茬(10月-翌年1月)设施栽培中使用发光二极管(Ligh
学位
天女木兰(Magnolia sieboldii K.Koch)是著名的观赏和药用植物,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种子属于形态生理休眠类型,自然繁殖能力极弱。本研究以天女木兰种子为研究对象,通过激素处理找到打破种子生理休眠的吸胀条件;以此为基础,利用Illumina高通量测序及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挖掘到与种子生理休眠解除密切相关的MEdarkturquoise模块及模块内的核心基因Ms DOG1;通过PC
学位
大豆胞囊线虫(Heterodera glycines,SCN)病可以严重影响大豆的产量,每年因病害造成大豆生产损失约数十亿美元,目前最经济有效的防治方法是种植抗病品种,但新的抗性品种资源和抗性基因亟待开发。现有的研究表明大豆可通过调节氨基酸代谢实现抗性,而大豆胞囊线虫也分泌效应子影响芳香氨基酸代谢而抑制抗性,这暗示芳香族氨基酸代谢同大豆对胞囊线虫的抗性紧密相关。前期筛选到与抗性相关的苯丙氨酸解氨酶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