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卵泡卵母细胞体外成熟、体外受精及受精卵体外培养的研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iqi5279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研究利用屠宰黄牛卵巢,对卵巢表面2-8mm卵泡卵母细胞的体外成熟(IVM)--体外受精(IVF)--受精卵的体外发育(IVD)进行了系列研究,并探讨了其影响因素,结果如下:1.采用400μl并且不覆盖石蜡油的U形培养皿培养卵母细胞及受精卵,卵母细胞的体外成熟率、卵裂率及受精卵的桑椹胚、囊胚发育率与经典的覆盖石蜡油的微滴(50μl)培养卵母细胞的相应指标间差异不显著,表明在培养环境相对稳定的情况下,可以采用U形皿(不覆盖石蜡油)培养卵母细胞和胚胎,以简化胚胎体外生产的程序。2..采用M-199+10%发情牛血清(ECS)不添加激素培养牛卵泡卵母细胞,获得了较高的卵母细胞体外成熟率(80.67%),卵裂率(57.07%)和桑囊率(30%),进一步证明在成熟培养液中单独添加10%ECS是可行的,适宜于在生产中推广应用。3.对冻精体外获能的精子处理方法上游法、Percoll法及直接离心洗涤法进行了比较实验。虽然三组受精卵卵裂率无明显差异(P>0.05),上游法处理组与Percoll法处理组,Percoll法处理组与洗涤法处理组桑囊率差异均不显著(分别为29.10%,28.47%和28.47%,22.41%%;P>0.05),但上游法处理组与洗涤法处理组桑囊率差异显著(分别为29.10%和22.41%,P<0.05),表明在考虑成本的商业化胚胎生产中,上游法更适于应用。4.比较了改良台氏液(FERT-TALP)作为受精液时,6-8小时精卵分开与18-20小时精卵分开对受精卵体外发育的影响效果,结果两个处理组间卵裂率、8-细胞发育率及桑囊率差异均不显著(P>0.05),表明6-8小时精卵分开不影响受精卵体外发育,更有利于胚胎体外生产的实际。5用人胚胎培养基IVC-ONETM(0-8细胞阶段)和Quinn’s D3+HTF(8-细胞后发育阶段)+10%ECS培养牛胚胎获得了与M-199培养基相似的效果(牛培养基处理组与人培养基处理组8-细胞发育率和桑囊率分别为60.63%,64.83%和26.60%,32.76%)。提示可以通过研究人胚胎培养基的组成及对胚胎的作用机理优化牛胚胎的体外培养体系。6.建立了相对比较实用而且有效的牛卵泡卵母细胞IVM-IVF-IVC程序:利用U形培养皿和M-199+25mMHepes+10%D0ECS高密度(50-60枚/400μl)培养牛卵泡卵母细胞23h后,用改良台氏液加6mg/mlBSA和5mM咖啡因及上游法洗涤精液、分离活精子及获能(另加10μg/ml 肝素);精卵在受精液中共同孵育6-8小时后转移至M-199+10%ECS+颗粒细胞单层或输卵管上皮细胞单层中培养,直至发育到桑椹胚或囊胚。
其他文献
运动饮料是在科学研究基础上,针对运动时机体机能变化而研制的。运动饮料中合理的营养素构成可改善运动者机能状态。本文主要研究运动饮料中各种营养素对运动能力的影响、运
采用溶剂浸出法提取了正宁紫苏和宁县紫苏籽油,并对籽油的理化性质及其脂肪酸组成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两种紫苏籽油的品质均较好,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明显高于饱和脂肪酸,其
采用云南大叶种鲜叶为原料,通过真空充N2厌氧处理加工成晒青毛茶。经研究发现,经厌氧处理6h或6h以上的云抗10号鲜叶加工成的晒青茶均符合GABA食品标准(150mg/100g)[1],其最高
以农副产品玉米芯为主料栽培杏鲍菇,配方经筛选优化,生物转化率达89.5%以上,试验结果表明,主料为玉米芯栽培杏鲍菇可行,且能获得较高产量。以玉米芯为主料栽培杏鲍菇,辅料只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期,协同学的创始人哈肯教授提出了模式识别的一种新方法,即协同模式识别算法。本论文研究了此算法及其应用。文中首先介绍了协同学的基本概念及其理论,接着阐
20世纪,东方各国纷纷抛弃自己的传统戏剧模式,开始不遗余力地移植西方戏剧;而在同时,西方有成就、有影响的戏剧艺术家们却开始乐此不疲地“走向东方”——叶芝、阿尔托、彼
街道空间作为城市重要的公共空间,街道中的空气质量对行人的健康有明显的影响。研究表明街道空间形态是街道空气质量的至关重要的影响要素。但是街道峡谷的空气质量研究模型
<正> 绿色蔬菜是无污染,安全,优质,营养类蔬菜产品的总称。发展绿色蔬菜食品的基本做法和目的是:通过对产地环境的控制和对蔬菜生产与加工过程中使用化肥、农药以及其它化学
企业信息化是国民经济信息化的基础,也是企业加强和改善管理、适应市场和技术发展变化的重要举措。通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快速开发和准确运用各种信息,加快工业信息化步伐,带动产
“科技类活动课”是“活动课程”中的一类,其目的是要提高中小学生的科学素质,即:科学文化素质、科学的意识、科学的方法、科学的过程和创新的精神等。由于此类课在国内刚刚起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