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十三五”规划布局的全面展开,户籍制度改革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再次被推到了突出位置。上海作为流动人口的主要输入地,一直是我国户籍制度改革的前沿阵地。通过对1949年至2015年上海户籍制度变迁过程的梳理回顾,基于新制度主义“供给-需求”分析框架,侧重从制度需求角度研究上海户籍制度的变迁动力,同时对户籍制度变迁的主体、制度环境、路径选择、政策手段以及变迁结果进行分析,力求为未来的上海户籍改革提供参考。 1949年-1977年期间是上海户籍制度重建和固化的过程,户籍制度是“全能主义”政府采用“算计的路径”,为实现自己的权利目标或者满足政治利益而采取的制度手段。户籍制度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对于社会秩序恢复、社会经济发展、社会资源配置起到了秩序重构的作用。随着国家改革开放战略的实施,在国民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传统户籍制度的超稳定性和滞后性的弊端逐渐暴露出来,人口管理理念和方式不能适应国家社会发展的需要,所以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成为了户籍改革的推动力量。 1978年后上海户籍制度逐渐进入改革调整期,对外来人口入户的准入机制上经历了户口指标制、蓝印户口制、引进人才居住证制到2013年开始实施的居住证积分制。政府作为户籍制度的变迁主体在制度变迁路径选择上采用了强制性变迁,户籍制度的高度复杂性和集合性使得上海户籍制度改革呈现出明显的路径依赖,入户条件设置一直面向“社会精英”人群,普通劳动者的入户渠道极其狭窄。为此,在考虑上海市人口资源环境承载力及政府财政支出负担的前提下,基于权利与义务对等的原则,适当放宽落户限制,通过建立公平公正的福利分配制度来逐步剥离粘附在城市户口上的“户口利益”,使户籍管理回归到统计人口信息的职能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