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研究明清女性剧作家的剧作情感抒写。女性剧作的情感抒写,是指女性剧作家通过戏曲创作来展现自己的情感世界和生存状态,流露出一定的自我觉醒意识,并且与男性剧作家的创作相比,女性剧作家在思想和手法上都有着鲜明的特色。本论文重点选取明末、清初、清中叶的四位女性剧作家——叶小纨、王筠、吴藻、何佩珠的四部作品作为研究中心,结合作者个人经历、诗词文创作状况及时代背景分析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微妙差异,并将它们作为一个整体与相近时期内的有相似主题或创作手法的男剧作家的戏曲作品进行了比较。另外,还对其他部分女性剧作家的作品进行了简要分析。通过研究旨在进一步探寻明清女性剧作家的情感世界、把握女性戏曲创作的发展脉络,以及她们在表达女性主体意识时所运用的独特方式。第一章从宏观上介绍明清女性写作的背景。笔者认为此背景主要是妇女观的改变和才女文化的繁荣。明清时期许多进步的男性文人开始关注女性生存境遇、肯定女性的才能、呼吁男女平等,这些思想和做法都或多或少地动摇了传统妇女观,为才女文化的繁荣提供了机会。才女文化的繁荣除了进步男性文人的支持外,还得益于家庭的支持、出版业的发展、才女的个人生活经历和女性主体意识的加强,这些都进一步促进了更多的女性进行戏曲创作。第二章研究叶小纨、王筠、吴藻、何佩珠的生平、诗词及她们的代表作——《鸳鸯梦》、《繁华梦》、《乔影》、《梨花梦》的创作背景。研究女性剧作家的生平和诗词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她们的戏曲作品所要表达的情感意蕴。第三章讨论叶小纨的《鸳鸯梦》。《鸳鸯梦》作为现存第一部完整的由女性剧作家创作的作品,已经呈现出女性借戏曲进行自我抒写和自我表达的特征,但其所表现的女性主体意识是非常朦胧的,尚停留在对命运的无意识探寻的层面。第四章通过王筠的《繁华梦》、吴藻的《乔影》、及何佩珠的《梨花梦》看女性剧作抒写的进一步发展。《繁华梦》与《乔影》是才女理想的明确表达,而《梨花梦》则上升到对女性生命欲望的思索。由《鸳鸯梦》到《繁华梦》和《乔影》,再到《梨花梦》,女性剧作家在戏曲作品中的自我抒写所关注的层面越来越广阔和深入,其所呈现出的主体意识也越来越明晰。第五章将前面分析的四部作品与相近时期内有相似主题或创作手法的男性剧作家的作品进行比较。《鸳鸯梦》、《梨花梦》与《牡丹亭》都是以梦写情,《繁华梦》与《邯郸梦》都是以梦写理想,《雌木兰》、《女状元》与《乔影》都有“易装”情节。通过比较,可以总结出女性剧作家的创作或多或少地受了男性剧作家的影响,但又呈现出了不同的风貌,反映出女性自我情感抒写的特征。第六章选取明清女性剧作家的其他剧作进行分析,旨在横向上更加广阔地了解女性剧作家的情感世界和创作特征。笔者将其归为两类**婚姻爱情类和社会现实类,前者选取王筠的《全福记》、吴兰徵的《绛蘅秋》、刘清韵的《鸳鸯梦》进行分析,后者选取刘清韵的《望洋叹》和赢宗季女的《六月霜》进行分析。最后的结论总结了明清女性剧作家的创作特点,并由本论文引申出了其他相关的尚待研究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