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鳞副泥鳅(Paramisgurnus dabryanus)和泥鳅(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隶属于鲤形目(Cypriniformes)、鳅科(Cobitidae)、花鳅亚科(Cobitidae),分别属于副泥鳅属(Paramisgurnus)和泥鳅属(Misgurnus),是一种小型淡水鱼类,广泛分布于中国、日本和韩国等亚洲地区。两种泥鳅均为营养丰富、高蛋白低脂肪的水产经济鱼类。泥鳅中具有多种倍性和较为复杂的配子形成机制,因此本研究以二倍体泥鳅(2N=50)和大鳞副泥鳅(2N=48)为材料,对其进行自交和正反交实验,获得四种泥鳅子代群体,比较杂交组合与自交组合受精、生长及形态学差异,性腺发生发育和性腺发育相关基因表达差异。1、泥鳅和大鳞副泥鳅自交与杂交试验及子代生长差异比较通过对泥鳅和大鳞副泥鳅的自交及杂交从上受精卵至鱼苗出膜的整个早期发育阶段的比较研究,结果显示其自交与杂交子代表现出较高的受精率、孵化率和早期存活率、和较低的畸形率。其中大鳞副泥鳅♀×泥鳅♂(P×D)杂交子代受精率为94.24%,孵化率为88.81%,早期存活率为85.80%;泥鳅♀×大鳞副泥鳅♂(D×P)杂交子代受精率为91.89%,孵化率为89.69%,早期存活率为86.75%。这些结果证明泥鳅与大鳞副泥鳅正反交均可获得大量存活的正常子代个体。比较泥鳅和大鳞副泥鳅自交及杂交子代生长差异,七月龄大鳞副泥鳅自交子代的体长(132.09 mm)和体质量(25.13 g)最大(P<0.05)。大鳞副泥鳅♀×泥鳅♂(P×D)杂交子代体长为120.92cm,体质量为21.86g;泥鳅♀×大鳞副泥鳅♂(D×P)杂交子代成鱼体长为114.28cm,体质量为16.75g。以上结果说明泥鳅与大鳞副泥鳅正反交子代可正常发育至成熟个体,能够获得良好的杂交实验材料。2、泥鳅和大鳞副泥鳅自交及杂交子代形态差异比较通过对泥鳅和大鳞副泥鳅自交及杂交子代的形态差异比较,采用形态学测定与统计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观察和测定了泥鳅♀×大鳞副泥鳅♂(D×P)和大鳞副泥鳅♀×泥鳅♂(P×D)及其亲本的外观差异,可数性状及可量性状。结果显示,正反交子代(D×P和P×D)外观相似,同时具有双亲的一些特征,如尾柄处皮褶发达,与大鳞副泥鳅相似,而身体上的花纹与泥鳅更相似,大多为圆形斑点,兼有少部分条纹。在体型方面,两种杂交子代体型介于泥鳅和大鳞副泥鳅之间,较大鳞副泥鳅更圆。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显示,两种杂交泥鳅形态相近,都与大鳞副泥鳅更相似。判别分析综合准确率达到94.1%,为泥鳅和大鳞副泥鳅及杂交个体形态学鉴别提供数据。3、不同子代泥鳅群体性腺发育组织学研究通过对泥鳅和大鳞副泥鳅自交及杂交子代性腺发育过程组织学研究,结果表明,在15 dah自交组卵巢开始分化,而21 dah后精巢才开始分化。卵巢在35 dah已经分化完成,同样先于精巢形成(80 dah)。相反地,杂交组卵巢和精巢同时在35 dah开始分化,在80 dah时分化完成。在成鱼中,杂交子代卵巢和精巢中都存在成熟配子,但是成熟配子数量较自交子代要少。解剖结果也显示杂交子代的性腺发育比亲本发育迟缓。4、不同泥鳅群体中Dmrt1s及cyp19s基因在性腺发育时期的表达通过对泥鳅和大鳞副泥鳅自交及杂交子代成鱼和胚胎及幼鱼时期与性腺发育调节相关基因Dmrt1a、Dmrt1b、cyp19a和cyp19b的表达分析。结果表明在泥鳅和大鳞副泥鳅正反交子代成鱼组织中,cyp19a、Dmrt1a和Dmrt1b在卵巢和精巢中均有表达,但其表达出现两性差异,cyp19a在卵巢中高表达,而Dmrt1a和Dmrt1b在精巢中高表达。此外,自交组中cyp19a和Dmrt1a的表达明显高于杂交组。在泥鳅和大鳞副泥鳅正反交子代幼鱼的性腺发育过程中,cyp19a在自交子代中15 dah高表达,杂交子代中35 dah高表达;Dmrt1a和Dmrt1b在自交和杂交子代中均为35 dah高表达,它们的表达分别与组织学研究中精巢和卵巢的分化时间一致,表明杂交子代卵巢发育滞后于自交子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