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气候变化的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前期工作研究

来源 :华中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iyuanx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1世纪,以中国城镇化为标志,世界真正进入“城市时代”,人类社会面临的最大环境挑战源于自身活动排放温室气体导致的全球气候变化。近年来,气候变暖导致极端气候事件频发,给自然生态系统、人类生产生活,特别是给城市建设带来了极大冲击,应对气候变化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  城市作为人类高能耗、高强度和高温室气体排放活动的密集地,不仅是导致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源头,还是对气候变化影响较为敏感的脆弱区域,更是应对气候变化行动的首要着力点和实施平台。城市总体规划作为有效引导、管控城市建设发展的重要手段,是实现城市应对气候变化的主要途径,可显著促进城市节能减排、减缓气候变化影响并增强其气候灾害适应性;但现行城市总体规划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响应不足,无法有效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新挑战。基于此,本文将应对气候变化纳入城市总体规划的基本目标和价值取向之中,以应对气候变化的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前期工作框架和实施路径为研究对象,旨在为应对气候变化的城市总体规划在前期阶段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辅助制定科学合理的城市应对气候变化目标和政策措施,同时为规划编制中期方案拟定和后期实施效果评估提供科学的量化参照依据。  本文首先概述了国内外应对气候变化的城市规划研究与实践进展,通过归纳总结国内外减缓气候变化和适应气候变化的城市规划编制工作方法,提出可资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在前期阶段借鉴的工作经验。其次,全面解析中国城市总体规划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的不足,提出城市总体规划应对气候变化的新探索和经验借鉴;在此基础上建构应对气候变化的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前期工作框架——“3个阶段、5个环节”,并解析其具体实施路径。再者,基于可操作性考虑,将5个环节的内容按照基础信息储备、减缓气候变化和适应极端气候分类整合成3个完整的章节加以系统研究,涉及技术路线、目标制定、技术方法应用和实施效果评估与解析等具体内容,以更好地指导应对气候变化的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前期工作展开。最后,基于减缓气候变化视角,对青岛城阳区开展实证研究,通过解析温室气体排放现状并预测其未来排放潜势,制定全区和产业、交通与建筑等关键部门的温室气体量化减排目标,并辅以对应的城市总体规划策略。  本文希望通过系统整合、集成国内外城市规划应对气候变化的研究与实践经验,探索构建应对气候变化的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前期工作框架,为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在前期阶段提供方法指导,增强城市应对气候变化能力。
其他文献
当前,中国住宅建设正经历着历史性的发展,公共住宅成为国民经济的增长点和人民群众新的消费热点。然而,面对这种情况,公共住宅的设计思想和设计方法却明显滞后,严重限制着住宅发展
本文阐明了完形的基本概念,澄清了对完形即“形式”的狭隘认识。把握了完形心理学的基本精神,并对该学派的主要理论简明的归纳为简洁律,图底关系律和知觉恒常律三大核心规律。论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转型,社会各界对城市规划决策民主化的关注,越来越多的目光集中到了“社区”上,这个城市社会组织管理在空间上的最小单元,同时也最能够体现出公众的参与程度
本文以城市快速轨道交通车站地区公共空间为研究对象,在“以人为本”前提下,以创造人车和谐共存、适宜市民步行活动的车站地区公共空间环境为目标,探讨改善此类地区空间环境的规
一个建筑诞生在一个特定的场所,就应该反映外部环境赋予的特质,准确描述和完整把握具体场所精神,这样对于理解和创造建筑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建筑设计应考虑基地环境的作用
农村劳动力与农业用地的关系是影响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但目前针对乡村规划,尤其是农村居民点布局规划的研究中,对“人-地关系”特征的相关成果却非常缺乏,简单化的居民
历史研究和建筑实践的关系在建筑学领域一直是一个重要议题。在1953-1965年间的政治意识形态背景下,针对这一议题中国建筑研究室曾做出了积极的探索。本文通过对这一时期中国
21世纪是一个信息化、数字化的时代,虚拟与现实在城市中的融合与碰撞是这个时代城市公共空间发展的必然趋势。 信息时代为人们开创了一个不同于以往任何时代的新世界。在这
商住结合建筑的发展伴随着城市的现代化进程以不可阻挡的势态在国内的大部分地区迅速生长和蔓延。它将住宅与商业建筑结合起来,复合为一个整体,有效地节约了城市土地资源、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