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城市近郊区镇域“人-地关系”特征及变化趋势研究——以呼和浩特市赛罕区金河镇为例

来源 :华中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T3277688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村劳动力与农业用地的关系是影响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但目前针对乡村规划,尤其是农村居民点布局规划的研究中,对“人-地关系”特征的相关成果却非常缺乏,简单化的居民点集聚模式难以适应农村生产生活需要。本文选择受城镇化和工业化影响最敏感的大城市近郊区小城镇镇域作为研究范围,以农村“人-地关系”(劳动力与农业用地的关系)为研究对象,旨在从调查和研究可行性高的微观尺度上,全面分析大城市近郊区农村“人-地关系”的特征和变化趋势,以期为近郊区乡村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本文以呼和浩特市赛罕区金河镇为研究样本,借助ArcGIS地理信息系统平台,结合土地利用数据库、经济和人口统计年鉴、农户访谈调查资料,通过建立数理模型和引入定量指标,从农地利用、劳动力-农地空间分布、农户农地经营三个维度探索“人-地关系”的定量研究方法。本文第三章到第五章为“人-地关系”定量分析的核心章节。其中,第三章从金河镇农地结构及数量特征、转移情况、细碎化程度以及农地与居民点邻接情况四个方面,分析金河镇农地利用特征及变化趋势;第四章在分别研究金河镇劳动力重心和农地重心空间分布及迁移轨迹的基础上,分析金河镇镇域劳动力与农地的空间分布耦合情况;第五章从农户分类的角度分析不同类型农户的农地经营特征和经营意愿。  本文的研究目的在于,探索“人-地关系”科学定量研究方法,并通过对“金河镇”个案的研究,“以点窥面”的反映大城市近郊区劳动力与农地关系的整体特征和发展趋势,为近郊区乡村规划和居民点布局提供借鉴。
其他文献
目前我国正处在快速城市化的过程当中,城市空间特别是居住空间建设正如火如荼。这样的发展形势在带来了众多好处的同时也带来和诸如城市建设的“简单化”、城市土地资源浪费、
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开始追求小康生活的居住水平,对清洁能源的消费能力也有了较高要求,因此,国家进行了部分农村节能住宅示范建设,改善了农村能源结构落后、室内
发展健康建筑有利于节约能源、保护环境、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利用太阳能被动降温是现代健康建筑发展的原则。本文在研究文献的基础上,探讨了建筑屋面在铺设湿多孔材料的
气候、技术、文化与场所是建筑的基本组成部分,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在整个建筑史上一直是决定性的因素。因此在建筑创作进程中,建筑师应抱有积极的环境意识。 南昌市是江西
上海高校近代历史建筑是上海近代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伴随着上海近代教育发展起来的,是中西方文化交汇的历史产物,其形态发展变化对上海乃至全国近代建筑有着一定的影响。
当前,中国住宅建设正经历着历史性的发展,公共住宅成为国民经济的增长点和人民群众新的消费热点。然而,面对这种情况,公共住宅的设计思想和设计方法却明显滞后,严重限制着住宅发展
本文阐明了完形的基本概念,澄清了对完形即“形式”的狭隘认识。把握了完形心理学的基本精神,并对该学派的主要理论简明的归纳为简洁律,图底关系律和知觉恒常律三大核心规律。论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转型,社会各界对城市规划决策民主化的关注,越来越多的目光集中到了“社区”上,这个城市社会组织管理在空间上的最小单元,同时也最能够体现出公众的参与程度
本文以城市快速轨道交通车站地区公共空间为研究对象,在“以人为本”前提下,以创造人车和谐共存、适宜市民步行活动的车站地区公共空间环境为目标,探讨改善此类地区空间环境的规
一个建筑诞生在一个特定的场所,就应该反映外部环境赋予的特质,准确描述和完整把握具体场所精神,这样对于理解和创造建筑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建筑设计应考虑基地环境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