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隐喻“悲”的概念化——英汉对比研究

来源 :西南师范大学 西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elj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不同领域的研究者对隐喻进行反思,隐喻从它和思维的联系里找到了新生.认知语言学的一个中心思想就是认为隐喻普遍存在于语言和思维中.因此,隐喻应该是一种思维方式.它和其它的虚拟结构构建了我们的概念系统.隐喻在本质上是人类用来了解周围世界的概念工具.认知语言学里的隐喻实际上是指概念隐喻.它和语言隐喻或隐喻语言表达即相异但又有联系.概念隐喻借助于具体的概念来让我们理解相对抽象的概念.而语言隐喻仅仅是潜在的概念隐喻的表现形式.该文对英汉里的情感隐喻"悲"进行了研究,试图探讨共同的经济和文化差异是怎样影响情感隐喻"悲"在英汉里的构建,同时也期待能强化有关情感隐喻的一些基本观点以及认知语言学的经验观.选择"悲"作为研究对象并不是随意的,是鉴于许多研究注重于在英语国家里比较典型的情感,例如"高兴","愤怒","爱",而在东方比较普遍的基本情感如"悲"却很少受到关注.该文对近五十个英汉诗句进行了案例分析,发现其中存在相似处也存在差异,但是不管怎样都是以身体体验为基础并受其制约.其相似之处是因为我们有共同的生理现象和共同的体验,而差异则是出于文化因素的不同.该文试图通过中国的阴阳理论,五元素理论以及和西方主客二分相对应的天人合一理论来阐释这种文化差异.通过英汉情感隐喻"悲"的对比研究,该文加强了一些情感隐喻的认知观点,例如概念隐喻即存在认知的一致性又存在文化的相对性;事件结构广泛应用于情感的概念构建中.该文也是对情感隐喻更广泛的跨文化研究的一次尝试.
其他文献
在中国的日语教育领域,因为受到母语的影响,要让学习者根据场面、关系来贴切地运用好日语复杂的对称词,这可以说是一个难点。然而,迄今为止,关于日中对称表现异同点的研究几乎只局
诗歌作为一种语言凝练,内涵丰富的文学体裁,是意美、音美合而为一的典范。诗歌翻译,历来是中外翻译家和学者争论不休的话题。本文拟从动态对等理论的角度探讨中国古诗的英译问题
如今,随着具有文化特色的英文广告大量地涌入中国,以文化视角来审视和设计广告已成为中国消费者和海外广告撰写人亟待具备的重要素质。海外广告撰写人要设计出符合中国口味的广
  委婉语是一种语言现象,也是一种文化现象。不能正确理解和使用委婉语将会给交际带来极大的障碍。随着委婉语的重要性越来越为人们所关注和认识,委婉语已成为跨文化研究的重
在汉语语言学中,把“上、下、左、右、南、北、东、西”等表示方向和位置的词叫做“方位词”。而在日语语言学中,则一般将此类表示方向和位置的词叫做「方位語」。笔者为行文
国俗语义是王德春教授在前苏联学者“语言国俗学”的基础上提出的国俗语义学的研究核心。它是语义民族性的一种表现,客观地反映了使用该语言国家的历史文化和民情风俗。 英
托妮·莫里森的小说创作是当代美国文学的一座高峰。自1967年发表第一部小说《最蓝的眼睛》开始,她笔耕不辍,接连发表了《秀拉》(1973),《所罗门之歌》(1977),《柏油孩子》(1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