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的改革话语建构研究

来源 :陕西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dp1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共产党的“改革话语”是记录、描述和阐释当代中国伟大社会变革的核心符号内容,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改革理论与改革智慧,是富有特色的中国话语体系的重要范畴和有机构成部分,以量上的可观性和质上的持续发展状态广泛存在于中国当前的现实生活中。本文提出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改革话语的建构研究”这一课题,是将话语建构及其优化明确视为理解改革开放四十余年来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思想和实践的一个重要向度,目的是通过探讨改革开放新时期以来中国共产党通过能动地建构关键政治话语、推动社会变革的内在机理,以进一步推进中国话语体系的建构与完善、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的发展。本文关注的主要问题在于:“中国共产党在改革话语的生产与再生产过程中发挥了何种能动性作用,从而使得改革话语成为一种什么样的政治话语,与中国社会四十多年来的重要变革有何关联,其中包含着中国共产党什么样的治国理政逻辑?”旨在从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话语分析相结合的角度出发,集中探讨改革话语建构中的核心内容及相应的机制、特点和效果等问题,为改革开放条件下的中国话语建构提供关照和反思。除绪论和结语外,本文由七个部分构成。第一章从相关联的概念内容的分析展开论述,对本研究的基本范畴与内容进行了规范,特别是将“中国共产党改革话语”这一概念的内涵进行了学术定义,认为其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社会主义改革实践进程中,围绕社会主义改革相关范畴以语言形式表现出来的表达集合。从内容上看,包含了改革主体、客体、途径、目的和价值等方面的话语序列。第二章主要对中国共产党建构改革话语的内、外依据展开讨论。从马克思到毛泽东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有关政治话语的思考,形成了改革话语建构的理论之本;在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主流政治话语的历史演变之中,孕育了改革话语生发的因素;掌握社会主义改革话语权、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和建构国际政治话语体系的客观需要,共同构筑了改革话语建构的现实逻辑。第三章关照的是改革话语发展史中,中国共产党与改革话语相互作用的主要线索和内在理路,因此,从改革话语建构的发展历程入手,认识到在中国共产党的主导下,改革话语历经五个阶段内容丰富、各具特征的形塑过程,形成了当前较为成熟的体系化面貌。第四章从认识话语建构的主要内容出发,系统探讨中国共产党对改革话语进行的意义建构。在以概念为核心、以命题为依托的内涵意义建构之下,中国共产党的改革话语成为了富有理性的政治话语,为人们认识和思考中国的改革发展问题提供了分类和路径;而借助体验总结、热情激发和信念凝聚三个层面进行的情感意义建构,情感的政治实践功能得以融入到改革话语之中,使中国的改革实践获得了积极的政治化的情感的支撑,强化了人民拥护、支持和认同改革的基础;在中国共产党对语境对接、审美提升和全球共享的关照下,改革话语的社会文化意义得以建构,这不仅提升了改革话语对社会文化变量的敏感性和对中国改革的阐释能力,也增强了改革话语在国际间的意义沟通和信息交换,使改革话语成为了名副其实的“中国特色话语”。在这种三位一体的意义建构之下,中国共产党的改革话语也成为了理性的、公共的、力量深厚的中国主流政治话语。第五章主要探讨改革话语建构的价值基点问题。可以发现,在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政治话语所承接的“民族复兴”的语境中,革命时期的中国共产党价值传统被带到了改革话语的建构之内,但是转向了更加广阔、开放的表达维度,在价值逻辑的统率之下,中国共产党对发展的着墨,对社会主义相关项的论述,对中国人民实践主体的书写,共同地熔铸在了新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改革书写”之中。这与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自我定位、目标追求和执政伦理根本相关。第六章从话语生产和再生产的具体机制中去探讨新时期以来改革话语建构及其不断的优化何以能实现。可以发现,在中国共产党的主导下,群众创造与党的升华的统一、批判性继承和创造性阐释的统一,以及集中性塑造和日常性完善的统一,在其中发挥着十分关键的作用。第七章落脚于理论研究与现实需要的对接,将研究过程中具有突出性、经验性和启发性的内容进行整体归纳,指出了改革话语的建构体现出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规定性、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导向性和话语体系建构视野的二重性等特点,集中表现了中国共产党引领社会变革的思想自觉、行动自觉,也充分展现了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执政智慧、改革智慧,更鲜明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不断增强的“政治自信”、“改革自信”,而这是在坚持正确思想路线、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实践基础上的话语创新、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为着力点之下完成的。当前,改革话语乃至中国特色话语体系中的众多内容正面临着领域扩展和纵深发展的必要性,启示我们要在筑牢话语建构的实践基础、多维提升中国话语的阐释力、提高话语建设的制度化水平和处理好中外话语的互动与张力关系之中,继续推进和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话语体系建构。
其他文献
丧葬在我国古代一直被视为礼之大节,是任何阶层都必须面对的具有最普遍意义的极少数问题之一,它像一根无形的线串起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而丧葬则要受丧葬观的支配,丧葬观是一个时代知识、思想和信仰的集中体现。探讨唐人的丧葬观可将唐人对于丧葬的态度揭示出来,这样既可从一个侧面来观察唐代的社会面貌及民众的思想和行为,又可从一个新的视角来解释唐代的时代思想,有助于我们对唐代
会计信息在企业披露的众多信息中处于核心地位,是投资者最为关注、咨询最多的信息。应该按照何种标准向需求各异的使用者提供会计信息一直是会计学术界与实务界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随着经济活动的不断发展,企业的经营模式逐渐复杂化和多样化。投资者的投资决策过程实际上已经成为一个在多个备选方案中进行择优选择的过程。由于会计信息是投资者在决策时所倚仗的重要信息,所以投资者的择优选择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评估比较各备选企
中国产业结构从20世纪70年代末的工业化初期逐渐步入工业化后期,无论用产出比重还是用就业比重衡量,总体呈现出Kuznets事实。为了更好地解释中国的产业结构变迁,寻找到具有中国特色的支持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制度安排就显得十分重要,尤其是深入认识地方政府在其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与此同时,地方政府的决策和行为选择离不开财政的支持,尤其是中国式分权的体制和格局赋予了地方政府剩余索取权以及促成了地方政府在产
哲学按其本性“不过是人作为人的自觉意识,也就是对人、人的生活世界以及它们的相互关系的一种反思性质的理论。”换言之,哲学源于现实、源于对人之关注。回顾历史,对人之关注融汇于古今中外哲人的思想文化研究中,其中,追求“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目标的马克思主义则更为经典和科学地表现了对于“人”的关注,正如马克思所言,“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由此可见,谈及人,最本体的表现便是其生命
目前,中国经济正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增长转型,创新驱动开始逐步替代要素驱动和投资驱动,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在信息化、全球化竞争日益加剧及全球战略性新兴产业进入加速成长期的新形势下,推动创新驱动发展成为中国经济转型、提升产业价值、获取国际竞争优势的关键。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创新是经济发展的第一驱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2018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深入实
本刊讯:2021年11月8日,中国食品药品企业质量安全促进会发酵食品专业委员会印发"关于启动《中国酒庄分级管理》团体标准制定的通知",通知说,为贯彻落实国务院《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方案》要求,按照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民政部印发的《团体标准管理规定》通知要求,促进中国酒庄健康有序规范发展,我会于2020年4月8日下发了"‘关于组织制定《中国酒庄分级管理》团体标准的通知’(中食药质安促发函[20
期刊
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历程中,中国共产党积累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宝贵经验,形成了思想政治工作的优良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成为党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力量源泉。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准确把握时代特征,科学判断当今世情国情党情,就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形成了内涵丰富、完整系统的习近平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论述。这些重要论述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生态文明建设发展是关乎民族命运和人民福祉的重大议题。事实证明,中国昔日“先污染、后治理”的经济发展模式导致环境问题经年累积,为可持续发展埋下隐患。时至今日,中国经济面临着增速换挡和结构调整等多重挑战,环境负荷也到达临界水平。雾霾天气、水源污染、土壤重金属超标等环境问题频现,不仅给生态修复工作带来巨大压力,而且严重危害国民健康。为转变不可持续的发展方式、促进生态环
近年来我国工农业不断的发展,矿区土壤重金属污染日益严重,重金属污染物在矿区土壤中移动性差、滞留时间长、不能被微生物降解,显著影响着矿区复垦后农产品的生长、产量和品质,威胁人们的生命健康。本文对国内外相关研究的进展情况进行了梳理和分析,发现由于国情差异较大,国外相关研究的可借鉴性较差;国内相关研究大都是土壤污染治理技术研究,鲜有基于土地利用的矿区重金属超标土地安全利用政策方面的系统研究。为了探索如何
东北地区作为我国重要的老工业基地,曾被誉为共和国的长子,自建国以来为加快推进我国工业化进程提供了坚强支撑。随着新一轮工业革命与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东北地区传统重化工业与能源原材料工业比重偏高、产业结构固化与单一等问题日益凸显,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困难重重,新兴产业规模小且成长带动能力较弱,加之长期以来形成的体制机制障碍尚未完全破解,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发展各行其是,形成产业间发展僵化且存在割裂的局面,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