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日本福岛核事故发生之后,泄露的大量液态放射性物质流入事故附近海域,对海洋环境安全和生物多样性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同时造成了较为严重的社会恐慌。按照《能源发展战略行动计划(2014-2020)》我国将在不久的将来大力建设沿海核电站,这对我国海洋放射性监测带来了挑战。目前,我国海洋放射性监测主要是通过在重点海域采样并带回实验室进行Y能谱测量分析,这种方法难以实现海洋放射性污染的实时监测和预警。就地测量是指将探测器直接对待测对象进行测量以得到放射性含量信息的方法,其优点在于可以实时在线、持续监测海域是否存在放射性污染。为了充分了解海洋放射性的特征,本文利用自行研制的海水就地丫能谱仪进行了一系列的海水本底、点源和体源实验,同时进行了相应的Monte Carlo(MC)模拟。实验研究工作是在山东省科学院海洋仪器仪表研究所的协助下进行的,实验大致分为四个部分:水箱海水本底实验、水箱体源实验、海水就地本底实验及海水就地点源实验,MC模拟利用的是美国Los Alamos实验室研发的MCNP5程序。通过对比实验与MC模拟的水箱海水本底和131I体源Y能谱图发现,能谱图的主要特征——全能峰形状及峰位、散射峰、康普顿平台等都基本一致。通过131I体源实验发现,Y能谱净计数率和全能峰面积与体源比活度呈线性关系;131I点源实验表明,当源-探距小于75cm时,γ能谱总计数率和峰面积与源-探距呈指数衰减规律;实验和MC模拟的结论与理论分析基本一致。利用本底和131I体源能谱可以求得实验使用的探测器对131I的探测效率和最小可探测活度,探测效率实验值为2.15×104m3、模拟值为2.20×10-4m3;最小可探测活度的实验值为0.287 Bq/L、模拟值为0.297 Bq/L。探测效率和最小可探测活度的模拟值与实验值相对偏差小于5%。实验使用的仪器满足国标关于连续测量装置最小可探测活度的要求。海水就地γ能谱的MC模拟是可行的,模拟不仅可作为实验的重要补充,并能为海水就地γ能谱仪的研发和改进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海水就地γ谱测量测量属于低水平放射性测量,海水中人工放射性核素的含量很低。如果海水中人工放射性核素的比活度低于探测器的最小可探测活度,仪器将无法准确的测量和预警,因此本文利用海水就地γ谱仪和MC模拟进行最小可探测活度影响因素的研究。通过理论分析可知,本底计数、测量时间、探测效率以及核素Y射线发射概率会直接影响探测器对于某核素的最小可探测活度。通过实验和MC模拟发现,将γ谱仪放置在合适的测量深度可减小本底计数,从而降低最小可探测活度;在海洋本底稳定的情况下,延长测量时间可以降低最小可探测活度;γ射线能量、探测器晶体类型及体积、封装材料类型及厚度会影响探测效率和本底计数,从而对最小可探测活度产生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