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职能转变的目标模式研究——基于92年以来的政府工作报告

来源 :上海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ll200710023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代化过程中对政府职能的探讨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重大问题,它关系着政府自身转型,关系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而20世纪以后,以不同程度的民营化为特征的行政体制改革像民主化浪潮一样席卷全球,但10多年来我国以政府职能转变为中心的行政体制改革并没有达到目的。本文以政府工作报告为研究对象,通过政府自身对职能转变目标模式认识变化上的研究,探讨在国家与社会关系深刻转型,寻求适合我国国情的国家与社会关系模式过程中,构建服务型政府职能模式的合理性及其面临的瓶颈问题,并尝试提出解决瓶颈问题的出路。文章采取文献分析与比较分析的方法,导言部分综述了国内外的不同政府职能理论以及我国学者对政府工作报告的解读;第二部分深入解读了1992年以来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政府职能转变的思想,指出92年以后政府在其工作报告中对自身职能定位从经济建设型政府职能模式转变到了服务型政府职能模式;第三章紧密衔接这一思想解读,从政治学角度进行学理性分析,指出在我国国家与社会、政府与市场关系发生根本变化的前提下这一目标模式的合理性;第四章指出我国政府职能转变难以实现预期在于政府理念导向与实际职能设置的矛盾、官僚制的扩张与“廉价”政府要求的矛盾、社会的公共需求与政府公共供给的矛盾所造成的职能转变瓶颈效应;第五章针对这些瓶颈因素,提出解决瓶颈在于培育成熟的公民社会、依法行政、突出人本理念与政府的公共职能,变革治理方式,妥善处理府际关系,建立职能评估机制等等。
其他文献
行政救助是一种以国家行政权力对社会弱者实行救助的重要行政行为,理应受到行政法理论上的关注。现有的行政救助观认为:行政机关基于法定的职权和职责对特定对象在特定的情况下所实施的救援和帮助,具体体现为:行政机关对公民在年老、疾病或丧失劳动能力等情况或其他特殊情况下,依照有关法律、法规规定,赋予其一定的物质权益或与物质有关权益的具体行政行为。尽管当前行政法学界已经认同了这一行为,但理论上出现的概念不清、视
在当代大语境下,文化领导权被提高到举足轻重的地位,资本主义国家以不同的方式对我国进行文化侵略特别是对我国意识形态安全方面构成了很大威胁,另外,我们党内对意识形态重要
学位
为了更好地定量判断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农地非农化的协调程度,深入分析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农地非农化两者之间的互动关系。论文在理论上探讨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农地非农化的协调性如
现代社会之法律思想,已经由传统的事后损害赔偿制裁救济方法,进入以事前预防损害及实现权利的保护措施。其中民事诉讼法中有关民事保全程序的规定就是这一理念的体现。民事保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