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高压直流输电非常适合长距离、大容量电能输送,接地极是高压直流输电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垂直型直流接地极主体由按一定规律布置的电极井和导流系统组成,与水平接地极相比占地面积大大减小,应用前景广阔。目前我国已有2015年投运的±800k V普侨直流工程送端和2018年投运的±800k V滇西北直流工程受端采用了垂直型接地极方案,但在接地极优化设计及运行方面经验不足。本文围绕垂直型直流接地极的电极参数差异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压直流输电非常适合长距离、大容量电能输送,接地极是高压直流输电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垂直型直流接地极主体由按一定规律布置的电极井和导流系统组成,与水平接地极相比占地面积大大减小,应用前景广阔。目前我国已有2015年投运的±800k V普侨直流工程送端和2018年投运的±800k V滇西北直流工程受端采用了垂直型接地极方案,但在接地极优化设计及运行方面经验不足。本文围绕垂直型直流接地极的电极参数差异化设计和接地极附近大跨度导体的接触电势问题展开研究。同心双环布置垂直型直流接地极占地面积比常规垂直接地极更小,适用于极址面积严重受限的地区。仿真计算研究了同心双环布置垂直接地极分流规律,结果表明流过内环电极的电流明显低于外环电极,其原因是内环电极受到屏蔽作用影响较大,分流的明显差别也会引起内、外环电极暂态温升出现较大差异。针对内、外环电极分流和暂态温升差别较大的问题,提出了首先通过调整内、外环电极长度的大小以减小分流的差异,然后调整焦炭层截面直径以减小暂态温升差异的方法;通过对系列仿真模型的计算结果进行拟合,得到了内、外环电极长度以及焦炭层截面直径的定量优化配置方法;典型算例的计算结果表明采用本优化算法可在不增加接地极工程量的基础上有效减小接地极内、外环电极分流和温升的差异,且接地极最大暂态温升能较大幅度降低。垂直型直流接地极的电极等间距分布在一个圆上是最为理想的布置型式,但受极址条件限制往往采用不规则椭圆形布置。建立了典型的椭圆布置垂直型直流接地极的模型,仿真计算研究了接地极跨步电势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长轴端部附近跨步电势明显高于其他部位,分析揭示其原因是长轴端部附近曲率半径较小导致的流过电极的电流较大以及电极产生的跨步电势轴向分量较大。基于长轴端部附近跨步电势突出的原因提出了对长轴端部区域增加电极密度、增大曲率半径和增加电极埋深等降低跨步电势的方法,通过仿真计算研究了各方法的效果,发现适当增加长轴端部及附近数根电极的埋深的方法最为有效。针对工程中电极埋深过大会增大塌方风险的问题,提出在电极顶部的焦炭与土壤交界面增加一个有绝缘层的护壁钢管的等效增大电极埋深的方法。接地极附近的大跨度导体会构成一个长距离多点接地的导体系统,各接地点间巨大的电位差可能会导致导体上出现较高的接触电势,与传统意义上转移电势的原理相似。首先以一个简化的三点接地模型为例分析,得到了简化的电路模型和各接地点处导体的接触电势计算公式,发现导体接触电势主要取决于接地点间的电位差以及各接地点接地电阻;然后从土壤电阻率、线路走廊与接地极的相对位置关系、接地点的数量及分布、接地点接地电阻等方面研究了导体接触电势的变化规律,提出了避免导体接地点距离接地极边缘过近、导体走廊尽量与接地极轮廓形状保持一致、避免导体两端接地点过于集中、降低两端接地点及距离接地极边缘较近的接地点的接地电阻等限制导体接触电势的方法;最后结合典型案例分别分析了某接地极附近吊线式架空光缆以及金属围栏的接触电势风险,根据其各自的结构特点分别从截断电流路径和减小导体段长度两个角度提出了消除接触电势风险的解决方案,工程应用证明了方案的有效性。
其他文献
为了改善能源消费结构,降低环境污染,实现汽车产业的跨越式发展,近几年国家在电动汽车发展方面给予了大量的政策和资源扶持。但充电技术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电动汽车的普及,无线充电技术的发展为解决该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相较于传统的电动汽车有线充电方式,无线充电具有安全、方便、可靠、智能化等优势。在当前对无线电能传输的研究中,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技术(MCR-WPT)因其在传输功率、效率和距离等方面的优越性成为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及人口的不断增长,能源消费水平大大提高。传统能源在未来面临着资源枯竭的问题,同时化石燃料的燃烧会对环境造成不可逆的伤害,因此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已成为保持社会发展可持续的源动力。分布式能源并网或者是对负载供电需要电力电子变换器来实现,多端口变换器通过器件复用的方式有效地降低了多输入多输出系统器件数量以及成本,并提高各源荷间的能量传递效率。此外,级联多电平结构通过子模块的级联配合载波移
随着大规模新能源接入以及电力电子变流器在电力系统中广泛使用,极大地改变了电力系统的频带与动态特性。新能源的随机波动性,电力电子变流器在弱电网下宽频振荡以及复杂的交互作用,给电力系统带来了未知且复杂的暂态特性与系统稳定性问题。如此复杂的大规模系统无法对其进行精确化建模的全电磁暂态仿真,而机电暂态仿真无法反映出整个系统的宽频带特性。机电-电磁暂态混合实时仿真弥补了各自的局限性,较好的解决了仿真规模、速
纵观全球历史,与国际贸易纷争相关的问题并非新鲜事。在《棉花帝国》作者、哈佛大学历史系教授斯文·贝克特(Sven Beckert)看来,形塑当下全球政治经济格局的资本主义一开始就和"正当竞争"无关,而是充满了掠夺、压榨和偷窃。贝克特指出,棉花产业的历史实际上与近代资本主义的历史紧密相连。15世纪末的地理大发现以及随之而来的跨大西洋贸易网络的建立将欧洲人置于棉花全球贸易的中心,在"战争资本主义"
大规模集中式可再生能源发电、极端自然灾害等不确定因素,对电网的运行安全风险防控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小概率极端自然灾害引起的输电线路故障,严重时有可能导致大面积停电的恶性事故,给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带来极大的危害。合理利用当前快速发展的人工智能技术,能够提升电网安全风险防控的智能化水平,提高安全风险评估能力,提升预警速度。因此,在可再生能源接入电网引起系统运行方式不确定性的背景下,借助机器学习等人工
配电网是电力系统中与用户直接相连的环节,其供电可靠性水平对于用户用电的安全性及稳定性将产生直接影响。配电网调度是保障配电网安全、稳定运行的重要环节。目前,配电网调度人员在进行调度决策时,主要以负荷削减量、网络损耗及开关动作次数为主要评判依据,而忽略了调度过程中的风险因素。配电设备是配电网的重要组成部分,当设备自身状态老化或受到运行条件及环境条件影响而发生故障时,将导致配电网调度失败。为了综合考虑配
鉴于传统S变换的时频自适应能力差,窗口函数的形状、主瓣宽度和旁瓣高度过于单一,对不同频带的信号的检测分辨率不足以满足需求,本文提出一种新型的改进S变换(Modified S-Transform,MST),通过改进S变换的能量集中度,引入四个辅助参数控制高斯窗函数的形状,优化了其尺度因子的自适应能力,使改进后的S变换获得了更出色的时频分辨性能。通过改进S变换检测电能质量扰动信号,获取模时频矩阵,能提
复合绝缘子相对于瓷、玻璃绝缘子具有质量小、强度高、耐污闪性能强、维护方便等突出优点,在电力系统内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运行中发现以下几类故障:芯棒突然断裂、表面憎水性下降、内绝缘闪络和表面老化等。一般内绝缘导电通道缺陷难以从外观上发现,却是最危险的缺陷。在110kV~1000kV线路上的带电作业被普遍应用,由于复合绝缘子带电作业没有相关技术规范和检测方法及装置,含有缺陷绝缘子是否满足带电作业安全要求,
低层大气(对流层和平流层)和电离层是一个紧密耦合的整体系统,两者之间的能量交互及耦合成为近年来人们极感兴趣而并未十分了解的重要课题。电离层的异常变化不仅受到太阳活动和地磁变化的影响,还会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底层大气气象活动的影响。电离层异常研究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具有重要意义,对电离层的动态变化以及灾害前后电离层的异常扰动等现象的探测研究也成为了当前研究的热点。通过GNSS技术准确监测、追踪异常现象并提取
随着风电并网容量的不断增加以及峰谷差的加大,电网对调峰辅助服务的需求也日益增加。然而,在我国现有电源结构中,具有优良调峰性能的抽水蓄能、燃气电站等机组所占比重很小,电力系统主要的调峰任务,实际上大多由火电机组承担。与此同时,完全由火电系统承担调峰补偿费用的现行偿机制也明显有失公平。挖掘火电机组的调峰潜力,激发火电厂的深度调峰意愿,已成为电网运行中亟需解决的问题。结合当前调峰补偿机制研究现状和存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