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2018年1月,教育部发布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新的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学习任务群模块设置了“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和“中国革命传统作品专题研讨”任务群。两个学习任务群将中国革命传统教育与语文专题学习相结合,肩负起传承中国优秀革命传统文化和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使命。学习中国革命传统作品是学生体会革命精神、革命文化与革命人格,感受无私无畏的爱国精神,激发民族复兴责任感的重要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8年1月,教育部发布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新的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学习任务群模块设置了“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和“中国革命传统作品专题研讨”任务群。两个学习任务群将中国革命传统教育与语文专题学习相结合,肩负起传承中国优秀革命传统文化和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使命。学习中国革命传统作品是学生体会革命精神、革命文化与革命人格,感受无私无畏的爱国精神,激发民族复兴责任感的重要途径。但在实际教学中,“中国革命传统作品”任务群的教学却不尽如人意。学生对此任务群的学习兴趣不足,难以体会革命情怀和传承革命文化与革命精神。教师耗费大量时间讲解文本,教学效果不理想。这些成为了“中国革命传统作品”任务群的教学难题。本文主要以“中国革命传统作品”学习任务群为研究内容。绪论部分陈述研究缘起、研究目的和研究方法,对学习任务群和中国革命传统作品进行概念界定,对学习任务群和中国革命传统作品学习任务群进行文献综述。第一章从任务群的内容编排和学习目标两个方面,对“中国革命传统作品”任务群进行概述。第二章通过学生问卷调查和教师访谈的形式,分析“中国革命传统作品”任务群的教学现状,总结学生兴趣不足、难以理解革命精神和革命文化、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方法、专题任务设计方面需要提升等问题。第三章立足于现状调查和问题分析,提出“中国革命传统作品”任务群的综合性、情境性、实践性教学原则。第四章对“中国革命传统作品”任务群的教学策略进行探索,研究“中国革命传统作品”任务群的教学观念、专题任务、资源选择与整合、情境教学和研习实践等内容,对“中国革命传统作品”任务群进行课程资源开发与专题建构。
其他文献
近年来,随着温州市网球赛事的不断增多,吸引了大量青少年参加到网球运动中,网球也即将纳入到中考体育项目,温州市作为社会力量办体育试点城市的先行者,有雄厚的民间资本。诸多有利条件为温州市营造了良好的网球运动氛围,随着网球培训机构数量的增多,需求方也对培训机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提供更好的服务满足青少年参与网球培训的需求,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温州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广大居民对健康生活方式的需求也在不断增长。因此,积极推进中小学体育场馆的对外开放工作成为推进全民健身运动的重要举措。当前温州市瓯海区的公共体育场馆设施仍然难以适应本区快速增长的大众健身需求,为了进一步满足大众对体育运动的场馆需求、提高体育场馆资源的利用率,做好瓯海区中小学体育场馆对外开放工作刻不容缓。本文以温州市瓯海区政府2019年公布的25所已对外
分析用户感性意象与诉求并将其融入产品意象设计中,能使产品更好地满足用户感性需求。针对目前基于问卷的用户感性意象与诉求分析方法在样本代表性、复用率、认知差异等方面存在不足,以及基于文本挖掘的感性意象与诉求分析方法对文本数据的利用程度不足、对设计的支持作用较低等问题,本课题在感性认知理论、感性工学、文本挖掘技术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用户感性诉求大数据挖掘的产品意象设计方法。首先,通过网络爬虫获取产品在线
经济、科技的迅猛发展和社会生活的深刻变化促进了教育观念的更新,也推动了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2013年,我国展开核心素养相关研究,2014年3月,教育部首次在国家课程改革的重要文件中明确使用“核心素养”一词,提出要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党的教育方针的具体化、细化。学生核心素养的落实需要以学科为途径来实现,学科教材是依据该学科的教育目的和课程标准编写,是各科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主要载体
繁和简,往往是人们对造型的第一直观印象,这也是对受众会发生直接影响的第一个视觉信息因素,显然对受众视觉体验而言至关重要,人们往往因此在空间上还没接近器物就开始有了好恶和取舍倾向。但这并不意味器物的繁、简只是形式、色泽、质地等细节多与少的问题,它会因为时间、空间、主题内容等不断发生改变,因为繁、简感受同时又是相对发生变化的。所以深入研究不同的人在不同时期主导下繁与简的结合与变化,利于对家具造型语意的
中华民族的崛起与复兴,离不开对世界格局和全球治理秩序的科学认识与推进重构;离不开中国话语对重塑国际格局、优化全球治理的贡献。回顾历史,毛泽东“三个世界”划分理论无疑是在这一方面最有世界影响的中国话语之一。文章首先通过回顾历史,分析阐述了“三个世界”划分理论提出的时代背景。因应不断发展变化的国内外局势,“三个世界”划分理论经历了孕育、萌芽、雏形,到正式的提出,并在新的历史时期得到进一步的继承与发扬。
怪兽这种神秘又恐惧的生物对人类具有先天性的吸引力,它们从史前岩壁上的模糊形象,历经岁月的冲刷,逐渐在文学作品中露头,人们用文字细致地描述了它们的样貌,这也意味着怪兽有了相对清晰的文本形象;随着人类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电影电视成为大众媒介,怪兽也从文本走向了影视,由文本形象转变为影视形象,经历了由平面形象向立体形象转化的过程,这一过程反映了人类对大自然和其他生物无限的好奇心与探索欲,人们渴望看到怪兽
儿童功能性躯体化是指经医学检查后,未发现明显器质性病变,或经躯体治疗后效果不明显的躯体不适症状,在儿童青少年群体中发生率较高,严重者其学业表现、学校出勤率、家庭生活和人际关系均受到影响。但儿童功能性躯体化具有较大的隐蔽性,不容易被识别,如任其发展,会对儿童身心健康带来长期危害。因此,对儿童功能性躯体化进行深入研究,寻找病理生理学之外的社会、心理影响因素对维护儿童身心健康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主要调查
中小学研学旅行作为社会实践教育的一种新形式,是构建全面培养体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新形态。在研学旅行活动推进实施的过程中,由于中小学校对研学旅行活动跨学科实践性课程性质的认识滞后,研学旅行课程设计的不规范,在课程实施中出现了诸多问题。本研究基于体验学习理论,对研学旅行课程实施过程进行分析,提出研学旅行课程有效实施的相关对策。本研究主要包括理论研究和实践调查两大部分
鲁迅笔下有着大量“坟”意象的书写,表达了鲁迅对个体死亡价值以及自我精神困境的思考。“坟”意象是了解鲁迅文学审美功能的重要关键词,他笔下的“坟”书写承载着启蒙式的精神导师担当。通过对其早期小说《摩罗诗力说》到晚期杂文《女吊》所描述的“坟”图景加以考察,我们可以发现鲁迅核心关注的仍然是个体的精神问题,而“坟”意象书写正是探寻精神归宿问题的一把重要钥匙。首先,鲁迅的“诗力”与创作中有着强烈的隐秘与悲剧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