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宏傣族“阿銮故事”研究

来源 :云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nglish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阿銮故事”是傣族民众集体创作的口头性文学,经过了漫长的岁月,一直在傣族家家户户中流传,并深受人们的青睐。“阿銮故事”是傣族民间文学的精髓,也是傣族民众一笔珍贵的精神财富,其中蕴含着傣族人民的智慧、伦理及世界观等思想,研究“阿銮故事”使我们更深入更全面地了解傣族的文化和民族心理。“阿銮”,是傣族优秀男子的符号化身,研究“阿銮故事”有利于进一步阐释“阿銮”所具有的文化特质和文化功能。本论文欲从文本入手再结合实地的田野调查,关注“阿銮故事”在傣族民众中的重要性及族群认同,重视其在当地的流传现状及传承中存在的问题,呼吁傣族文化持有者进行自我可持续的文化传承。本论文分为五个章节,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根据“阿銮故事”内容所塑造的“阿銮”形象,对“阿銮”进行界定。进一步梳理对“阿銮故事”群进行分类,归纳出佛本生故事型、怪异儿型故事、正义英雄人物型、田螺姑娘型等若干类型,从不同的故事类型中探析其“阿銮”的文化符号。第二章探讨“阿銮故事”中的变形主题,主要从变形方式入手,以物美化为人,人丑化为物等转变中表现出傣族先民对异界的信仰和万物有灵观,他们认为万物同一,人与物间的生命力相互渗透,人与自然间互通互变。从佛教的圆形回归时间观来阐释,认为人与物之间存在一种轮回转世。变形是生命力的延续,生命的“再生”轮回。故事中的变形手法对傣族的作家创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第三章关注“阿銮故事”的宝物主题,主要分析宝物种类及宝物背后蕴含的民族文化内涵和民族的集体无意识;从捐助者与受赏者间的关系来剖析“阿銮”有弑父情结及依靠父神的心理倾向;同时透析出“阿銮”有成为王者的欲望。宝物是傣族民众道德的宣言者,深究“阿銮故事”所蕴含的因果观,对傣族民众所起的教化作用,倡导他们做行善积德之人。第四章解析“阿銮故事”的难题主题,关注难题的设置意图及方式多样化。“难题”是傣族古代社会男子的成年礼及佛教文化修行中必经的环节,也是他们改变命运的一个良好的社会契机。关注“难题”在当下傣族现实生活中所遗留的文化现象及文化功能。第五章主要关注“阿銮故事”在当下的流传现状。笔者走进民间,走进傣族村寨搜集它流传情况和在当地傣族民众的生活中所起的社会功能和族群认同,进一步重视其在民间的传承,呼吁当地人民对阿銮故事的保护和重视,将这一口传文学可持续地传承下去。
其他文献
本论文是围绕陶渊明集进行文献问题的探讨性研究,其研究思路是在对陶渊明集相关文献研究情况的了解考察及分析研究的过程中发现新问题,并对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研究以试图解决
目的分析眼球摘除术后一期植入未包裹的羟基磷灰石眼座的长期的暴露率及其可能的危险因素。方法对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眼科中心2008年5月至2013年4月收治的234例两种
目的:探究改良肌锥内羟基磷灰石义眼台置入术在眼部成形及美容方面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2月本院收治的眼内容物剜除术后一期行羟基磷灰石义眼台置入术的75
李佩甫是当代河南著名作家。在几十年的写作生涯中,他创作了多部长篇、中篇、短篇小说。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平原三部曲”(《羊的门》《城的灯》《生命册》)《金屋》《田园
文人对“言外之意”的追求自古有之。但直到宋代,“言外之意”才作为诗学术语得以确立成型。本文以何文焕主编的《历代诗话》及丁福保主编的《历代诗话续编》中的宋诗话为研
魏晋至唐代的诗歌是以五、七言古、近体诗的兴盛为标志,五古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进入高峰,这一时期文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文人意识觉醒,文学创作渐趋个性化。魏晋南北朝时期对汉
作为明代首屈一指的理学家,薛瑄的诗歌在明代诗歌中有着其极大的独特性,他的诗歌显现出从台阁体诗歌向茶陵派诗歌过渡的特点。本文以薛瑄诗歌为主要研究对象,又以《薛瑄全集
词又叫曲子词、长短句、诗余、乐府等。宋词是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标志。词是一种音乐文学,最大的特点是“倚声填词”。将词牌的句式、用韵和平仄等总结标注出来,就是词谱,可
目的探讨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IOL)植入术后急性感染性眼内炎的治疗策略。方法收集2011至2017年广州爱尔眼科医院收治并诊断为白内障摘除联合IOL植入术后发生急性感染性
<正> 王莽(公元前45~公元23年)在许多史学家的笔下,一直都被描写成为一个典型的伪君子、篡权者,但是,王莽一生也有过不凡的建树,在促进科学技术发展方面也大有贡献。 著名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