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自上世纪90年代住房商品化以来,高层居住区在城市建设中的比例与日俱增,作为居民日常生活的集中区域,其在解决人口膨胀、用地紧缺问题的同时,内部微气候环境对居民生活质量的影响已经成为不容忽视的关注点。在追求生态宜居的今天,从居住区微气候角度和使用者的主观感受出发,提升居住区环境品质,营造舒适的户外空间,已经成为使用者和建设者共同的迫切需求。以此为基础的居住区微气候研究不仅可以为居住区环境舒适度的优化设计提供依据,而且对于改善人与城市的关系、促进城市健康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在国内,居住区微气候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广州、哈尔滨、南京等经济发达、气候特点明显且有相应科研水平的城市。对于地处寒冷地区与夏热冬冷地区过渡地带的城市-郑州,数据收集和理论研究还不完善,仅有的研究也多集中在绿地布局等方面,考虑的只是后期对住区微气候的改善,鲜有关注从初始设计阶段介入的居住区空间形态方面的研究。本研究关注郑州地区高层居住区空间形态的改变对内部微气候及舒适度的影响。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部分:首先明确研究的目的及意义,通过文献搜集及整理,对气候特征、舒适度评价指标和高层居住区空间形态的概念进行梳理,确定研究范围。在此基础上,结合郑州地区特殊的气候条件,选定急需改善环境状况的冬季作为主要研究季节,统计住区数据信息,将空间形态各控制因素分类,提取能够代表郑州高层居住区空间形态特征的标准模型。其次,校验微气候数值模拟软件ENVI-met的适用性,并利用软件进行居住区建筑布局与组合方式、建筑高度、建筑间距和居住区开放空间方位等空间形态控制因素的量变模拟研究,结合室外舒适度评价指标(PET),定量分析高层居住区不同空间形态的变化对住区微气候及舒适度的影响,明晰住区微气候效应的作用原理。最后,提出居住区优化策略和方案,为郑州地区高层居住区微气候环境的改善提供设计层面的指导。论文归纳整理出郑州地区高层居住区空间形态变化下的标准模型,论证了微气候数值模拟软件ENVI-met在郑州地区高层居住区整体规划设计上的作用,提出从设计初始阶段开始关注居住区户外微气候及舒适度对人的影响。研究表明,合理设计建筑平面布局(纵墙错列布置)、建筑高度(低高度)和恰当布置居住区开放空间(住区东侧布置)能够提高郑州地区高层居住区整体舒适度,建筑间距的改变能够影响居住区局部微气候环境,但对整体舒适度的提升作用不大。实际案例的验证结果进一步证明了研究结论的可靠性,也说明了通过空间形态的调整来提高郑州地区高层居住区户外微气候及舒适度的可行性。